死亡率超50%、50歲以上人群高達80%、幸存者常遺留終身認知障礙…這個夏季最兇險的疾病正在空調房和廚房里悄然突襲。
北京某醫院急診科,醫護人員正將一盆盆冰水倒進浴缸。浴缸里躺著一位昏迷的老人,體溫計顯示41.2℃。三小時前,這位76歲的獨居老人被鄰居發現倒在密閉的家中,屋內沒有開空調,只有一臺小風扇無力地轉動著。診斷結果:經典型熱射病。
“我們接診的患者中,近半數是室內發病的老年人。”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指出,“許多人認為待在室內就安全,這是個致命誤區。”
就在上周,國內首部《中國熱射病診斷與治療指南(2025版)》正式發布。這份由全軍熱射病防治專家組領銜制定的指南首次提出熱射病救治生命鏈概念,并明確了“降溫第一”的急救原則。
死亡率超50%的“高溫刺客”
熱射病,這個醫學術語在近年頻繁出現在公眾視野中。作為最嚴重的中暑類型,它已成為夏季威脅生命的頭號“高溫刺客”。
2025年盛夏,熱射病死亡率突破50%警戒線,50歲以上患者死亡率飆升至80%,與新冠重癥死亡率相當。即使搶救成功,幸存者也常遺留認知障礙等終身后遺癥。
“熱射病發生時,核心體溫超過40℃會直接殺死腦細胞并損傷臟器。”熱射病防治專家組組長宋青教授解釋,“患者治愈后很難恢復正常生活。”
更嚴峻的是,發病場景已顛覆傳統認知。辦公室、廚房甚至居家泡澡等室內環境均可能突發此癥。江蘇常州一位71歲老人就因在高溫天用艾葉泡澡時昏迷,確診熱射病送醫搶救。
當空氣濕度達80%-90%時,即使氣溫僅32℃仍可致病。老年人因體溫調節功能衰退,皮膚干熱無汗,更易在室內中招。
預警信號
識別熱射病的早期信號是救命關鍵。指南提出了通俗易記的 “燙、晃、暈、亂”預警4信號:
“燙”:體溫快速升高,可達40℃以上
“晃”:身體疲倦乏力,行動不穩
“暈”:頭暈頭痛,昏沉如同醉酒
“亂”:出現惡心嘔吐、皮膚發紅發熱、注意力不集中等癥狀
值得注意的是,不典型熱射病容易漏診誤診。“不典型熱射病發病時核心體溫可以不高、發病環境可以在常溫甚至低溫下、發病時意識障礙也可以不嚴重。”
黃金30分鐘急救法
現場急救是降低死亡率的關鍵。“熱射病病死率與體溫過高及持續時間密切相關,”專家強調,“30分鐘內將核心溫度降至40℃以下,死亡率明顯下降。”
急救遵循 “邊降溫邊轉運”原則,具體操作可概括為七字口訣:“脫、測、降、補、通、靜、送”。
脫離熱環境是第一步。立即將患者轉移到陰涼通風處,最好是有空調的房間(室溫調至16℃~20℃),并迅速脫掉外衣幫助散熱。
降溫是核心救命措施。首選方法是冷水浸泡:將患者(除頭部外)浸入冷水浴缸、水桶或水池中。次選方法是“涼水+風扇”:用冷水噴灑全身,同時強力扇風促進蒸發散熱。也可用冰袋冷敷頸部、腋下、腹股溝等大血管部位。
“在等待救護車時,可用冰袋敷于頸部、腋下等,幫助快速降溫。”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急診科常務副主任李曉晶補充道。清醒患者可少量多次補充含鹽飲料,但意識不清者禁止喂水,以防嗆咳窒息。
預防策略
對老年人這一高危群體,專家特別建議:避免艾葉泡澡等高溫儀式;空調設定合理溫度;禁止在悶熱環境久留;家人要主動關注老人身體狀況,確保環境涼爽。
戶外工作者需科學安排作業時間,避開高溫時段(10點-16點);工間在陰涼處休息;及時補水補鹽;配備溫濕度計、耳溫監測儀等監測設備。
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 “封閉車廂熱射病” 事件頻發。李曉晶特別警示:“夏季露天停放的汽車內,溫度10分鐘即可飆升20℃,兒童被遺忘車內,極可能在短時間內遭遇致命風險。”
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疾控局聯合部署重點行業、崗位和人群的防暑降溫工作;國家疾控局針對夏季高溫熱浪引發的健康問題,提出人群健康風險干預措施和建議。
社會力量也在織密防護網。多地搭建“清涼驛站”,為貨車司機等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發放“夏日清涼禮包”;企業為快遞員、外賣騎手提供休息驛站;醫療機構開設“中暑急救綠色通道”,提升熱射病救治效率。
“高溫下的生命守護,是一堂健康‘必修課’。”正如媒體呼吁,“用關懷傳遞清涼,以科普構筑防線,才能呵護高溫下的生命安全。”
熱射病防治“8-4-6”黃金法則:預防8措施(熱習服、不帶病、預降溫、補水鹽、備“三寶”、配設備、不熬夜、盯重點)、預警4信號(燙、晃、暈、亂)、現場救治6步法(脫、泡、測、補、通、靜)。
“降溫第一”原則。當在路邊發現有人倒地,皮膚滾燙且意識模糊時,記住:立即撥打急救電話,同時將人移至陰涼處。解開衣物,用能找到的最冷的水持續澆淋身體,配合扇風。預防,是抵御這個靜默殺手的最堅固防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