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手機上刷到這里舉辦繡球花節,村子美得像幅畫,特別出片。”從長寧區專程驅車前來的錢女士興奮地對記者說,“這不就約上閨蜜來打卡了!上午在‘滿山鄉遇·鄉村客廳’品味稻香拿鐵及周邊拍照,中午預定了吉言·東團里私房菜,下午再去阿特麥文創園逛逛,安排得滿滿當當。”
從寂寂無名到“網紅打卡地”,東厙村的華麗轉身,正是鄉村振興創新實踐的生動縮影。往昔,這里以傳統農業為主導,產業結構單一,發展動能不足。隨著年輕人大量涌入城市,閑置的農房、冷清的村道訴說著寂寥。
為改變這一現狀,2023年,東厙村搶抓市級鄉村振興示范村建設機遇,以黨建為引領,黨組織統籌全局,與滿山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達成戰略合作,攜手村內阿特麥文創園、野龍果園、青塘小院、綠亞園林等“幸福合伙人”,通過成立整村運營管理委員會,精心編制《練塘鎮東厙村產業興旺三年實施方案》,不斷提升產業內生發展動力,將鄉村資源“存量”轉化為發展“增量”,為打造“古韻新生 人文東厙”的和美鄉村注入澎湃動能。
隨著整村運營向縱深推進,鄉村沉睡的空間價值被充分喚醒:瑞龍橋畔的兩處集體公共服務用房搖身一變成為“滿山鄉遇·鄉村客廳”與村史館。不遠處,由閑置民宅改造的“滿山居·壹號花院丨轉念”民宿錯落有致,15間客房風格迥異。其中,“閨蜜房”營造私密歡聚空間,“親子套房”則以貼心設計,為家庭出游帶來溫馨體驗。
“現在,‘滿山鄉遇’已與村委會完成40多棟民宅簽約。三棟精品民宿、兩家西餐廳、一家吉言·東團里私房菜已正式營業,葉辛書院正在加緊建設,丹叔小廚、老兵驛站餐飲店也進入收尾階段,很快就能開業。”“90”后產業方工作人員陸成杰向記者介紹。通過盤活閑置資產,村民不僅多了租金收益,像他這樣不少曾經外出打拼的年輕人,也選擇返鄉就業,在家門口找到了發展機遇。
為厚植鄉村發展新優勢,東厙村深耕文化賦能與文旅IP塑造。在深度挖掘“一橋一寺一遺址”歷史文脈的基礎上,以繡球花為特色載體,連續舉辦兩屆繡球花節。通過打造“花海+藝術+生活”沉浸式體驗場景,繪就鄉村文旅新圖景,成功躋身滬上短途游熱門目的地。今年,以“Village Bloom”理念升級的第二屆“鄉遇東厙”繡球花節,吸引6.6萬人次游客到訪,實現銷售額284.7萬元,將文旅“流量”切實轉化為發展“留量”。
繼熱鬧落幕的繡球花節后,東厙村再添新亮點:野龍果園與上海綠色田園農莊內,清甜多汁的翠冠梨、粉嫩飽滿的水蜜桃應季上市;阿特麥西西餐廳正式開業,以小眾創意美食俘獲味蕾;開放休閑林地綠意蔥蘢,繁茂枝葉宛如披上“薄荷曼波”,天然形成避暑納涼的清涼秘境。這些繽紛體驗,正吸引游客紛至沓來,沉醉于“不舍練塘”的悠然慢旅時光。
從盤活閑置資源到打造文旅IP,再到多元業態煥新,東厙村整村運營成果不斷顯現。曾經被戲稱為“西伯利亞”的村落,如今顏值內涵兼具,吸引不少年輕人返鄉投身鄉村振興。村民從“被動參與”轉向“主動建設”,幸福感節節攀升。“我們村水網縱橫、綠樹成蔭、人文深厚。”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陳迎春表示,將繼續深挖資源優勢,深耕整村運營,圍繞“居住+餐食+體驗”核心三要素,打造令人向往的康養旅居目的地。
記者:陸龍輝(名優基層)
攝影:陸龍輝(名優基層)、孫云逸、顧超群
編輯:呂斌、王艾婕(實習)
責任編輯:王陽(首席)
終審:張婧(特聘首席)
轉載請注明來自“綠色青浦”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