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數字化閱讀、AI伴讀已成為行業熱詞,分級閱讀、心理關懷、陪伴式閱讀等也成為家長的剛需,童書出版正在經歷著靜水深流的變化,它不僅僅是聊以娛情的童話故事的載體,也被寄希望于成為陪伴兒童理解世界、探索自我的舟楫與橋梁。近日,多本童書出版并舉辦了新書發布會,這些童書溫柔地托舉著孩子,希望在閱讀中,讓他們擁有充實的心,走向更廣闊的世界。
《你真是一個好孩子》:何為理想教育?
暢銷童書《窗邊的小豆豆》的責任編輯和中文世界最重要的引介者——猿渡靜子以研究者和講述者的身份,首次用中文向全球讀者剖析小豆豆的成長內核,寫作《你真是一個好孩子》,書中通過二十個從不同角度、不同內核展開的篇章,細膩描繪了小豆豆從被主流社會邊緣化到成長為“好孩子”的蛻變軌跡。
當“內卷”“雞娃”成為教育場域的高頻詞,《你真是一個好孩子》將教育的指針輕輕撥回讓孩子幸福的初衷——原來,最理想的教育,就蘊藏一句簡單的話語中:“你真是一個好孩子!”
當主流教育體系將小豆豆視為“問題兒童”時,這句“好孩子”剝離了成人社會的評判標準,純粹地承認每個生命存在的本真價值——孩子天然的好奇、熱忱與生命力本身就是珍貴的禮物。巴學園的教室是電車,課堂是田野,考試是對話……這里沒有冰冷的評判,只有對天性的尊重。教育從來不是“改造”,而應是雙向治愈的旅程——當孩子被徹底接納為獨立的個體,而非需要被雕琢的半成品時,他們反而會自發地向著陽光生長,最終如小豆豆般在戰亂年代依然長成根系扎實、枝繁葉茂的生命之樹。
《狐貍,半蹲半走》:孩子的精神原野
《狐貍,半蹲半走》是作家張煒對童年與自然的深情回望,也是其文學馬拉松中的一次輕盈跳躍,這本童書是一部以童年記憶為底色、融合自然哲思與成長敘事的文學作品。故事以渤海灣畔的林野小屋為起點,在廣袤的原野上展開一段奇幻的自然探險。主人公在星空下、大海邊,以黃鼬、花貓為伴看狐貍半蹲半走,聽外祖母講述動人的傳說。作者以孩童的視角構建了一個既天真爛漫又深邃遼闊的精神原野。
《狐貍,半蹲半走》中,少年穿越林崗看海的旅程,本質上是一場生命啟蒙儀式,從被外祖母禁止接近大海的懵懂,到最終目睹“魚人”傳說的虛實,這個過程映射著現代文明對自然認知的建構。評論家邱華棟認為,張煒用童話的方式解構了成長的殘酷性,讓自然的美學力量穿透現實的迷霧,在鋼筋水泥的叢林中為孩子保留了一片精神的棲息地。
《影響中國古代的科學巨匠》:歷史人物的故事轉化為懸疑短篇
葛冰
童書作家葛冰自1983年投身兒童文學創作,筆耕不輟,創作了《藍皮鼠大臉貓》《小糊涂神兒》等作品。葛冰擅長通過兒童化語言與心理刻畫引發共鳴,生動還原孩童的狡黠與好奇心,金波評價其作品“幻想的超拔脫俗,戛戛獨造”。
近日,葛冰帶來了新書《影響中國古代的科學巨匠》。這套叢書包含《鑄劍師傳奇》《藥童小草》《紫禁城角樓的秘密》《綴術與欹器》《傻子金疑案》,講述了李時珍、祖沖之、張衡等23位真實古代科學家的傳奇人生。葛冰說,“小說有奇趣,故事是真人”。在《影響中國的古代科學巨匠》中,葛冰以虛構小人物的視角,比如獄卒觀察華佗等細節切入真實歷史事件,將科學巨匠的故事轉化成懸疑短篇。
《讓孩子學會提問》:永遠保持好奇
周璐
《讓孩子學會提問》可看做是一本AI時代的“提問力養成指南”,書中包含親子生活緊密相關的話題、案例和提問練習,注重互動性和實用性。書中也將“批判性思維”轉化為“偵探破案思維”,用“福爾摩斯式提問法”在激發孩子閱讀興趣的同時,也引導孩子學會提問。
作者周璐認為,一個優秀的寫作者,首先是一個善于觀察者。并建議,提問時,要像偵探一樣觀察:捕捉人物的細節。同時匹配相關的案例,讓孩子在更好的環境中感受,真正學到、用到。
在AI能快速生成答案的背景下,作者指出“提問質量決定孩子能否突破信息繭房”。若僅滿足于標準答案,孩子將喪失深度思考能力;而高質量提問能激發想象力、批判性思維與共情力,成為人區別于工具的核心優勢。周璐分享道:“教育的本質不是填滿水桶,而是點燃火把,通過《讓孩子學會提問》的出版,希望每個‘為什么’都將是照亮未知世界的星光”,希望幫助孩子找回被標準化答案壓抑的提問本能,讓思維的火花永不熄滅?!?/p>
《物換星移》:科技既為利刃也為救星
朱宇清著有長篇科幻小說《天幕征途》,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專家,曾獲第二屆科幻星球獎。
其新作《物換星移》講述了人類突破行星文明桎梏后,卻陷入殘酷的宇宙生存法則。星際超級政治、文化、暗黑組織等編織巨網,各文明在追尋永恒中與死亡共舞。作品的兩名主人公堅信穿越血與火的星際迷局,用自我犧牲換來和平與物種的延續。
朱宇清分享道,小說中關于“第三物種”的設定,以及對人工智能、腦機接口等前沿技術的隱喻,都是為了引發讀者對科技倫理的現實思考,科幻作家有責任通過作品引導公眾關注科技發展可能帶來的種種問題,從而促進科技與人類社會的和諧共生。中影集團二級編劇樊薈提到,作品中“科技既為利刃也為救星”的辯證關系,可以通過喜聞樂見的形式在影視作品中展現出來,引發觀眾對現實問題的深入思考。
《蛋蛋學?!废盗校簹v險融合科普
為促進科普繪本閱讀推廣,助力親子共讀,6月19日下午,“科普繪本里的秘密——‘蛋蛋學?!盗袆撟鞣窒怼被顒釉诒本┦谐枀^國家會議中心順利舉行?;顒犹匮暗暗皩W校”系列作者宋海東,北京市金牌閱讀推廣人汪佳玉作為嘉賓,與現場讀者共探科普繪本創作與親子閱讀的魅力。
《蛋蛋學校》是一套科普漫畫繪本。蛋蛋學校里十二個背著蛋殼的小伙伴,在師父太極龜的帶領下,前往昆蟲世界、沙漠、海洋、太空,在有趣的歷險中了解了萬物的奧秘。這套童話書中,融入了近300個適合5-8歲兒童理解的科普知識,融合科普、童話、科幻等多種創作形式。
近日舉辦的發布會中,對于“創作初期為何以‘蛋’為主人公”的提問,作者宋海東解釋,是從數字“0”的哲學與自然界普遍性中獲得啟發,將“蛋”塑造為生命孵化的象征,蛋殼半開的形象隱喻兒童成長中的“未完成態”。相比于之前的《神奇校車》等系列,《蛋蛋學校》更注重中國兒童認知習慣,例如用“二十四節氣”“長城”“巨石陣”等文化元素串聯科學故事。
《我在美國教美術》:用形象思維開啟孩子的創造力
美術教育的目標是讓每個孩子都能通過美術獲得終身受益的創造力。在畫家、教育家牛曉林看來,孩子們天生擁有表達的欲望,美術就是那把最關鍵的鑰匙——它是人類三大表達語言之一,尤其在中小學階段,美術教育不應只是選修課,而應是孩子人格塑造與創造力覺醒的必修課。
近日,牛曉林出版新書《我在美國教美術》,在書中,他對比了中美美術教育差異,認為,中國側重審美與專業畫家培養,美國則視美術為全民形象思維啟蒙。牛曉林提出,美術教育不是培養畫匠,而是鍛造孩子的創造力。牛曉林看重“形象思維”的轉化能力,讓抽象的語言邏輯,通過視覺語言實現可視化表達。無論是記錄身邊故事,還是解決復雜工程問題,這種能力都能讓人在更高維度實現認知突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