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Hayward
原創首發|藍字計劃
眼看著距離 iPhone17 系列發布只剩不到兩個月時間了,但蘋果 AI 在中國區還是連個影子都看不到。時間緊迫事情難辦,你說蘋果的 CEO,蒂姆庫克,作為一個六十多歲的年輕人,能睡得著嗎?
應該能吧。畢竟就在半個月前,事情已經悄悄迎來轉機。6 月 16 日,阿里宣布一口氣開源Qwen3全系列32款MLX量化模型。
個中的關鍵,顯然是「MLX」。
「MLX」是一個專為蘋果芯片深度適配的開源機器學習框架,是為了方便蘋果開發者打造的、專屬蘋果設備的“AI賽道”。
它可以利用蘋果設備的統一內存架構優勢,把數據都集中放在內存里,然后 CPU、GPU 和 NPU 等計算單元根據各自的需要輪流處理數據,省去了數據在 CPU、GPU 來回搬運的過程。
所以阿里這次開源模型的潛臺詞是,這 32 款模型都是準備在蘋果設備上跑的。而且模型囊括了4bit、6bit、8bit和BF16等4種不同精度的量化版本,就像是和蘋果商量好一樣,不同精度的版本正好可以對應不同設備的性能狀況。
比如內存最小、性能最弱的 iPhone,就可以用 4bit 精度的版本,本地部署大模型;性能再強一點的 iPad 不同版本可以分別部署 4bit 到 6bit 的型號,性能更強的 MacBook、Mac PC 就能任選 6 bit 到 BF16的多種精度了。
結合種種現實情況,的確有不少媒體把阿里的操作解讀為「蘋果 AI 入華的最后一塊拼圖」。接連和百度、字節、騰訊傳出緋聞之后,蘋果和阿里的合作,好像終于有了實質性進展。
雖然“人家郎才女貌天生一對,哪里輪到你們這群妖魔鬼怪反對”,但阿里和蘋果在 AI 上合作這件事,感覺還有很多疑問,或者困惑需要解答。
Qwen3 能行嗎?
第一個擺在面前的現實問題,也是很多不那么關心 AI 大模型的蘋果用戶想知道的問題,是Qwen3 的能力究竟怎么樣。
從阿里官方發布的測試成績、一些 AI 領域 KOL 的實際評測來看,Qwen3 大模型的基礎能力還是很拔尖的。
Qwen3 系列是一款混合推理模型,同時支持思考模式和非思考模式。基于36萬億tokens訓練數據量,讓 Qwen3 在推理、指令遵循、工具運用及多語言任務方面的能力都有比較明顯的提升。
在阿里的介紹中,Qwen3 的核心能力有精通多種語言、原生支持模型上下文協議、函數調用、復雜智能體任務、數學運算、編程與邏輯推理和人機對齊等。
而在量化模型能力的基準測試中,旗艦模型Qwen3-235B-A22B 在代碼、數學、通用能力等領域已經能戰勝同期(4 月份)的 DeepSeek R1,面對 OpenAI-o1 這樣的標桿模型也不落下風。
小參數模型的性能表現更是 Qwen3 的一大賣點。
在阿里官方給出的評測數據中,Qwen3-30B-A3B,一款激活參數只有 3B 的小模型,基準測試的表現就已經超過 DeepSeek V3 和GPT-4o;甚至Qwen3-4B 這樣極小參數的小模型,也能和上代的 Qwen2.5-72B-Instruct 掰掰手腕了。
至少從模型的基準能力來看 Qwen3 沒有問題,不過就像跑分高不等同于體驗好,模型的基準測試成就優秀,也不直接等同于 AI 功能的體驗優秀。
目前蘋果已經在海外上線的 AI 功能可以分為語言與文本生成類、圖像生成與編輯類、智能助手類和系統理解與內容搜索類四種,落地的具體功能包括一鍵改寫郵件、文生圖/文生 emoji、背景雜物消除和通話錄音自動摘要等等。
這些功能主要運用了大模型的自然語言處理能力、上下文感知與語義理解、多模態生成和智能代理能力,而目前 Qwen3 只能說“基本具備”以上需要的核心 AI 能力。
例如,Qwen3 是一個語言大模型,「自然語言處理」和「上下文理解」等本來就是強項,蘋果AI 需要的寫作輔導、跨 App 內容理解等應該是得心應手。
但它想要實現「多模態生成」功能,就得尋求其他外掛模型的協助,也許是阿里自己的通義萬相,也許蘋果會尋求其他合作方,總之只靠它是玩不轉的。
而且在「智能代理」能力方面,雖然 Qwen3 有處理復雜智能體任務的能力,但想要實現海外版蘋果 AI 那與系統設置/功能深度融合、調度的效果,就意味著 Qwen3 要能掌控iOS 的“靈魂”, 擁有完全的操作系統權限,去調用 API和系統信息,這將會是一個非常敏感的議題。
不過,或許蘋果在中國區也找不到比阿里更好的合作伙伴了。
這段時間以來大家都說阿里現在只關心兩件事:在外賣上打贏京東美團,在 AI 上成為領軍人物。
阿里不僅在升級和模型開源上動作頻頻,在云基礎設施領域投資超 530 億人民幣用于未來三年 AI 與云基礎設施建設,還計劃募資約 15.3 億美元,以進一步支持云計算與 AI 基礎設施擴張。
比起百度的口碑風險、字節跳動還是以抖音為重心、DeepSeek 在多模態功能上“偏科”,蘋果和一心一意搞外賣和 AI 的阿里走到一起也算水到渠成了。
只是,這對庫克來說是一個美夢,還是噩夢?
孤注一擲
對蘋果來說,這次合作意味著什么?一次豪賭。
蘋果 AI 遲遲沒能進入中國,庫克其實比誰都急。
目前還不確定蘋果 AI 中占比多少的功能會交給第三方服務供應商來實現,但對蘋果自己來說自研 AI 這條路子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
據彭博社北京時間 7 日凌晨報道,蘋果負責 AI 模型的華人高管龐若明(Ruoming Pang)即將離職,并將加入 Meta Platforms。他是蘋果在人工智能領域的關鍵負責人之一,所領導的團隊在 Apple Intelligence 及其相關功能的開發中發揮了核心技術作用。
一員大將的離開,意味著蘋果自研 AI 可能是真的靠不上了。還有兩個月時間就發布新品,對蘋果來說最高效快捷的辦法還是直接把 AI 功能全部外包給第三方供應商。
或許蘋果一直都是這樣打算的。2024 年自 WWDC之后,庫克就來了兩次中國,頻繁與政府和合作伙伴對話,推動蘋果 AI落地中國;2025年初訪華又和浙江大學、DeepSeek 團隊進行交流互動,被視為尋找蘋果 AI 中國本土合作方的又一次嘗試。
盡管很多蘋果釘子戶認為,AI 只不過是如幻泡影,是偽需求,但蘋果知道AI 這東西哪怕再不好用,但也得有;因為如果沒有,就是“和時代脫節”,這對一直處于「科技先行者」地位的蘋果來說,是不能容忍的。
另一方面,殘酷的數字反映了蘋果在中國市場是真不樂觀。2024 Q4 蘋果的市場份額只有 17%,到了 2025 Q1 更是跌落至 15%,但同期智能手機市場整體增長約?3.3%。
銷量方面,2025 Q1蘋果出貨量下降了約 9%,直到2025 Q2因為 iPhone?16 系列“跳樓價”才讓蘋果實現 8% 同比增長,這還是自 2023 Q2 以來首次同比增長。
但像 5499 元 iPhone16 Pro 那樣的大出血式刺激銷量,不可能成為常態。
到了 iPhone17 系列想要為蘋果止住頹勢,新外觀、新id 設計、新型號或許還不夠“保險”,AI 是被蘋果寄予厚望的一記強心針,要不然也不會為了 AI 齊刷刷地升級設備內存容量了。
只是真的讓 AI 落地中國,也未見得“萬事大吉”。
蘋果 AI 落地中國要造成“殺傷力”,就必須是系統級別的功能內置。就好像上文提到的,想要在系統全局實現「智能代理」能力,就意味著 Qwen3 要深度根植到 iOS 系統之中。
但把第三方服務商的功能內置到系統中是一個極其敏感的話題,內置的 App 不好用還能直接卸載,但內置的系統功能哪怕停用了還會留在手機里。
而且用戶必須接受除了蘋果外還有第三方能從深層控制、監控著你的手機,調用著和自己息息相關的敏感信息去實現 AI 功能。
這多少會帶來一種膈應感甚至是抵觸,一旦處理不好甚至會導致口碑崩塌,或許最能“自適應”的蘋果鐵粉,也沒法忍受吧。
當然更壞的情況是,用戶犧牲了那么多之后,這個 AI 還不好用。
蘋果應該能從友商中得到一些前車之鑒:三星 S24 開始和中國本土的 AI供應商合作,提供搜圖、AI 消除、AI 創作等基礎功能。功能是有了,但口碑卻一直不怎么樣。
比如用于 AI 搜圖的“即圈即搜”,三星的合作方百度搜索,就更容易出現搜索結果不夠準確、搜索精度低、輸出內容少等問題。
相比之下,海外版三星結合谷歌 Gemini 的“即圈即搜”,不僅可以提供更加精確的搜索結果,還能對搜索內容進行聯想,比如搜的是食物,可以直接幫你找到提供這個食物的店、搜索的是消費產品,可以直接幫你找到在亞馬遜上的購買鏈接等。
博主@你好帥楊 就測試過同一款機器上基于谷歌的即圈即搜和基于百度的區別。結果顯示谷歌能準確識別這臺汽車是高爾夫 GTi,而百度直接把型號都識別錯了,說是高爾夫 R。
背后的原因除了AI 能力的差別外, Gemini 和安卓系統本來都是谷歌的東西,而百度只是第三方服務商,在系統的整合度、NPU 的調用程度和硬件適配度等多個層面,相比 Gemini有著天壤之別。
我只能說,蘋果別成為第二個三星。
這次豪賭,賭注是蘋果多年以來在消費者群體中建立的口碑和聲望,是蘋果的金字招牌。或許蘋果能依靠 AI 扭轉連續銷量情況不佳的情況,但也有可能在會在一片片罵聲中失去老用戶的信任。
但我認為這次賭博,對蘋果來說是必須的。在各家語音助手普遍神通廣大的今天,蘋果 Siri 甚至還是十年如一日的“人工”,作為一家長期領導智能手機發展的品牌,在 AI 領域如此落后實在讓人匪夷所思。
智障
事到如今,蘋果也只能硬上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