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筆尖落在教案上,一篇三下鄉推文的故事就緩緩鋪開來了。
1、 在課堂里“現”素材
推文的起點大都是在教室上。支教不是一味地單向輸出,而是互相奔赴的過程。支教隊員和孩子們既是師生,又是素材的創造者。孩子們認真聽課的神情、他們課上的互動瞬間、以及孩子們脆生生的“謝謝老師”,都是鮮活的素材。還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細節,孩子們在了解課堂知識時認真的神情。這些細碎的素材,是推文形成的“種子”。
2、 用鏡頭說“悄悄話”
攝影不是簡單地“按下快門”,而是在用鏡頭去補捉那些“沒說出口的故事”。也許是小朋友們課間一起看課外書時緊挨著的身影;也許是在小朋友們去圖書館當小小講解員時自信講解的神情;也許是支教隊員們坐車離開時,不舍的淚和小朋友們在車后奔跑著揮手送別的場景。這些生動的照片,是文字無法替代的情緒載體。
3、 用筆將素材編織成文
寫文是對素材的編織。新聞組成員一般會現梳理思路,然后找到一個中心點開始編織。他們會有選擇地用一些細節來突出情感,比如描述小小講解員們從剛開始培訓時的生疏膽怯到在博物館講解時緊張卻不出錯的轉變,用“他繃著臉,一板一眼地為游客講解湛江的歷史文化,像個小大人”這樣的細節,讓讀者瞬間走進了這個情景。
4、 用電腦讓文章“動起來”
排版不是簡單的圖文堆砌。運營組成員會根據文章內容和風格來進行排版:活潑的課堂故事用明亮底色+手繪邊框;走訪紀實則選素凈模板,突出真實感。文字段落不宜過長,重點句子要加粗換上主題色強調。他們還會加上自己的“小巧思”,比如在一張全部人都在笑的圖片下加上“原來快樂會傳染”等。
最后,經過審核的文章就可以發送啦。從支教課堂到屏幕推送,一篇推文的誕生,就是把三下鄉突擊隊與孩子們的故事將給更多的人聽。它可能被隊員的親朋轉發,甚至被陌生網友點贊留言:“想起了我的童年”。而在屏幕另一端,隊員們已經拿起教案、相機、筆和鼠標,走向第二天的實踐——新的故事,正在醞釀......
文字|蔣如夢
編輯|蔣如夢
初審|馮陳艷
終審|羅丞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