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麗水7月8日電(奚金燕)食品小作坊一頭連著百姓的“小餐桌”,一頭連著共同富裕的“大舞臺”。在浙江松陽的青山綠水間,藏著一味傳承千年的自然饋贈——石倉泡豆腐。晨霧浸潤、山泉滋養的原種大豆,經過傳承千年的點鹵技藝,便化身為一道獨具地域特色的美食瑰寶。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的加工環境和銷售模式限制了石倉泡豆腐產業的發展。為突破困局,近年來,在當地部門引導下,一家家豆腐小作坊走上了規模化、標準化之路,銷售市場也從松陽本地延伸至長三角地區,煥發出了新活力。
從“散坊單干”到“共富園區”的重生
松陽縣蔡宅村的豆腐制作史可追溯至三四百年前。當客家先祖從福建遷居松陽時,將豆腐制作工藝一并帶入這片山水。他們發現當地梯田孕育的大豆色澤飽滿、顆粒勻實,搭配石倉山泉水點化,制成的豆腐口感純正、百味兼容,故得“脂酥”雅稱。年關時節,家家戶戶做豆腐售賣,金黃的泡豆腐便成了十里八鄉餐桌上的年味盛宴。
蔡宅豆腐工坊。 浙江省市場監管局 供圖
然而在時代更迭中,13戶分散經營的小作坊面臨原料把控松散、產能低下、銷路單一的難題,年輕勞動力持續外流,更讓老手藝陷入“斷代危機”。
“過去做豆腐全靠經驗,一天賣不完第二天就發酸,忙活一年賺不了幾個錢。”61歲的石倉泡豆腐傳人李根鳳望著祖傳的石磨,曾滿是愁容。
為重振傳統產業、煥活鄉村沉睡資源,松陽縣以“政府引導+集體參與+社會資本投資+村民入股+合作社成員參建”的共富發展模式,特邀國際設計師徐甜甜操刀設計“蔡宅豆腐共富園區”。
這座集手工制作、觀光旅游、研學體驗于一體的工坊,將分散的13戶小作坊整合入園,通過統一標準、管控、售賣,解決農民“量少難賣、品質不一、相互競爭”的難題。當地市場監管部門派駐專員駐點指導,從原料篩選到油炸工藝全程介入,引入智能控溫炸鍋、冷鏈倉儲等現代化設備,讓傳承數百年的手藝徹底告別“看天吃飯”的歷史。
“一開始怕改設備花錢,沒想到政府給了補貼,還帶著我們去外地豆腐工坊取經。”石倉泡豆腐技藝傳承人李曉英帶頭改造后,泡豆腐銷售市場從松陽本地延伸至長三角地區,經濟效益大增。如今工坊整合13戶作坊,創造200余個就業崗位,銷售額達140萬元。
從“傳統手作”到“標準鑄金”的蛻變
走進如今的蔡宅豆腐工坊,透明玻璃墻后,泡豆腐制作全程可視化:山泉水浸泡的原種大豆經石磨研磨、傳統點鹵、山茶油恒溫炸制,每一步都按5S管理規范操作。當地市場監管部門指導工坊劃分“體驗區+加工區”,增設洗手消毒通道、臭氧殺菌設備,連油炸用油的更換頻率都納入數字化監控。
石倉泡豆腐。浙江省市場監管局 供圖
為解決泡豆腐產品保質期短的問題,市場監管部門指導工坊在成品庫增設冷庫,確保產品品質穩定,讓這道美味得以更長時間保存和更遠距離運輸。通過標準化生產運營,泡豆腐附加值提升35%,帶動產業鏈增值2000萬元,戶均年增收3萬元,實現從“土作坊”到“潔凈工廠”的蝶變。
在蔡宅豆腐工坊園區里,研學團隊正圍著石磨體驗點鹵技藝,游客們在“豆腐宴”餐廳品嘗用泡豆腐制作的客家美食。干凈整潔的生產加工車間,搭配工坊階梯式的空間布局,天窗實現室內透光、通風,一側通廊和玻璃墻方便游客觀看豆腐制作全過程,使其成為泡豆腐技藝展示的絕佳之地。
海外游客品嘗石倉泡豆腐。浙江省市場監管局 供圖
在市場監管部門和文旅部門推動下,工坊開發“認領黃豆田”“大豆科普課堂”“舌尖上的豆腐宴”等體驗項目,年接待游客超1萬人次,其中不乏來自俄羅斯、日本的研學團隊。
“現在客人來了,先看豆腐制作,再親手磨豆漿、炸泡豆腐,走的時候還要帶幾盒真空包裝的伴手禮。”李根鳳笑道。
更加可喜的是,當地一些外出打工的年輕人看到了商機,選擇返鄉創業。他們種豆、開民宿、辦農家樂,進一步帶旺了村里的人氣。
從瀕臨沉寂的傳統手藝,到蓬勃發展的共富產業,石倉泡豆腐的華麗轉身,是鄉村振興的真實寫照。
小作坊食品不僅承載著人們對地方傳統美食的獨特記憶,也是一座城市的“歷史味道”。據悉,浙江食品小作坊主體數量超萬家,涉及糧食加工品、豆制品、酒類等25個類別,形成諸暨同山燒、義烏紅糖、奉化千層餅等品牌,帶動數萬人在家門口就業增收。未來,浙江市場監管部門將以更有力的監管與服務,守護傳統美食的獨特風味,讓更多“舌尖鄉愁”走出深山,香飄萬里。(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