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早晨6點,天剛蒙蒙亮,黃先生穿上長衣長褲,噴上花露水,一手提兜一手拿棍,向山里出發尋找野生菌。 成都龍泉山長牛肝菌?近段時間來俗稱“見手青”的牛肝菌頻繁出現在各大網絡社交平臺。四川省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栽培與生理研究中心主任李小林表示,牛肝菌、青頭菌、紅菇在龍泉山均有分布,市民應當避免食用不熟悉的野生菌或確保已充分做熟,“還要避免食用劇毒的鵝膏菌,這類野生菌通常會‘穿靴子’‘有裙子’。”
▲黃先生此前撿到的野生菌
雨后野生菌吸引市民“打野”
新窩子一周被踩出一條路
“去成都金堂撿牛肝菌啦”“天府新區出牛肝菌了”“龍泉居然真的有見手青”……
接連幾場降雨之后,成都龍泉山吸引了眾多愛好戶外“打野”的市民,每逢空閑,他們就拿著鏟子、籃子,往龍泉山的松樹林、青杠樹林里面鉆。
7月7日早晨6點左右,天剛蒙蒙亮,窗外樹葉匯集的晨露將滴未滴,黃先生已經穿好了長衣長褲,在頸部、雙手、腳踝處噴上了花露水,一手提著兜一手拿著登山杖,然后出門,他要去龍泉山撿菌子。
“6月30日在龍泉山上發現了一個長牛肝菌的窩子,還沒被別人發現,這一次去應該能有所收獲。”想起昨天出發時心中的期待,黃先生如今心情有些復雜,“第二次走到那兒的時候,才發現我以為無人知曉的地方,如今已經被踩出了一條路。”
▲黃先生此前撿到的野生菌
沒有意外發生,黃先生沒有發現牛肝菌的蹤跡,雨后的龍泉山,并不缺少尋找菌子的市民。黃先生在山上轉了兩個小時,去了幾個長菌子的窩點,最后收獲兩朵雞樅菌。“當前正是野生菌大量出菇的季節,預計將持續到8月底,也曾看到有人半小時撿三四斤,但那需要對山林非常熟悉,無人帶領的新手,空手而歸的概率很大。”黃先生說。
專家提醒:最好不吃野生菌
黃先生從事新媒體工作,2024年,他開始利用業余時間一邊學習如何辨別野生菌,一邊尋找成都周邊的野生菌窩點,今年野生菌出菇后,他已經上山去撿了五六次。
“在山上尋找野生菌,既能親近大自然鍛煉身體,也能增長見識。”黃先生說,“牛肝菌一般長在松樹林里,容易被松軟的樹葉掩蓋。”為了辨別野生菌的種類,黃先生還專門買了一本野生菌圖集,“即使如此,也不敢多吃,更多時候只是想體驗撿菌子的樂趣。”
▲網友分享撿到的野生菌
紅星新聞記者注意到,網上流傳“龍泉山出產牛肝菌”的消息也引起了不少網友質疑,表示網上圖片顯示的菌類,有部分并非牛肝菌。
對此,四川省農業科學院食用菌研究所栽培與生理研究中心主任李小林表示,龍泉山一直都有牛肝菌生長,此外,青頭菌、紅菇在龍泉山也有分布。對于近段時間興起的野生菌“打野”,李小林建議,最好不吃野生菌,即使是一些可食用的牛肝菌,食用也是有風險的,“可食用的牛肝菌,其實也含有一定毒性,如果沒有充分做熟,食用后就可能出現嘔吐、拉肚子等癥狀。”
李小林表示,野外存在含有劇毒的鵝膏菌,有的一顆就足以致死,“如灰花紋鵝膏菌,其內毒素的化學結構穩定、耐高溫,一般烹調加工不能改變其結構,進入人體后對肝臟和腎臟有強烈的毀壞作用。這類鵝膏菌的特點就是‘穿靴子’‘有裙子’,即有菌托和菌環,遇到這類野生菌應當勿采勿食。”
紅星新聞記者 閆曉峰 圖據受訪者
編輯 歐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