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從高山到大海,助力瀕危魚類回家”2025年全國放魚日“科學放流”主題活動(昆明站)在昆明星海濕地舉辦。
據介紹,2025年全國放魚日“科學放流”主題活動在武漢、昆明、重慶、長沙、宜昌、揚州、舟山等24個城市同步開展,科學放流中華鱘、長江鱘、胭脂魚、滇池金線鲃、松江鱸、斑鳠、泰山赤鱗魚等珍稀瀕危和土著魚類,最終共有50萬尾珍稀瀕危和土著魚類回歸長江懷抱,為長江生態注入新活力。
本次滇池土著魚增殖放流活動,吸引了來自“青春昆明”、昆明滇池綠道運營管理有限公司、“綠色昆明”以及“綠種子志愿服務隊”等組織的50余位熱心志愿者積極參與。
活動伊始,在波光粼粼的滇池畔,云南滇池保護治理基金會相關負責人首先向志愿者們介紹了滇池特有的珍稀物種——滇池金線鲃的基本情況及其生態價值,并詳細回顧了近年來基金會為保護這一珍貴土著魚類及其棲息環境所付出的不懈努力與取得的積極進展。
懷著對母親湖的深情與對生態恢復的期盼,志愿者們有序依次領取了承載著希望的魚苗,小心翼翼地將一尾尾鮮活的滇池金線鲃魚苗放入清澈的湖水中。看著這些小生命歡快地游向深處,現場洋溢著守護自然的熱情與欣慰之情。這些珍稀魚苗的回歸,承載著春城市民對母親湖生態復蘇的美好祝愿。
自2010年起,云南滇池保護治理基金會每年堅持開展滇池土著魚增殖放流活動。15年來,基金會為滇池土著魚保護作出了重要貢獻,動員學校、企業以及上萬志愿者參與,至今已累計放流200余萬尾滇池土著魚種,讓“科學放流”成為滇池公眾教育的鮮活名片。
【知識卡片】
滇池金線鲃 滇池金線鲃是鯉科、金線鲃屬魚類,僅分布于云南滇池,是滇池流域的特有物種,其體細長,吻略尖,有兩對須,口角須長于吻須,以小魚、小蝦和水生昆蟲為主食,全身呈淡黃色,背部略帶青灰色,游動時在陽光下熠熠閃亮,又被稱為金線魚。
開屏新聞記者 羅宗偉 文
云南滇池保護治理基金會 供圖
一審 何曉宇
責任編輯 呂世成 陳潔
責任校對 李鴻睿
主編 武熙智
終審 編委 李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