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就是更多的技術性難題和硬件上的落后。無人機操控需持續關注動態戰場信息流,而F-22的IFDL數據鏈帶寬與平板顯示面積均嚴重不足。當對手的電子戰壓制作業與超遠程導彈齊射同步襲來時,飛行員陷入“一手握桿格斗、一手滑屏指揮”的認知過載困境幾乎不可避免——這種反人性的操作邏輯,恐將讓F-22機隊的事故率突破歷史峰值。
這幾天,美軍的最新財報預算,透露著一個特殊信號,美國空軍準備干件大事了。按照美國防務網站“戰區”的消息,美國準備投資9034萬美元,魔改連生產線都停了的F-22戰機,讓其“生存能力”大幅度升級,以適配當前的戰爭環境。然而,美國人才走出第一步,卻發現了一個大麻煩,自己被堵住了思路,卻反而證明了中國當年在殲-20上的選擇,還真沒錯。
按照美媒的說法,這份“生存能力”升級的計劃里,有一項是要投入1500萬美元為143架現役戰機加裝平板電腦操控系統,用于指揮“忠誠僚機”無人機協同作戰。這套每臺成本高達8.6萬美元的平板設備,將通過腿板固定方式安裝在駕駛艙內,允許飛行員在空戰中觸控指揮無人機執行偵察、干擾或攻擊任務。美軍宣稱此舉是為應對“射程達1000英里的中俄新型導彈威脅”,試圖以最低改裝代價將這款2005年服役的老牌隱身戰機強行拖入“有人-無人協同”的新時代。
乍看起來,這個想法好像沒什么問題,對吧。用五代機的隱身能力,指揮無人機進行殺傷,的確是一個思路。然而呢?技術上的“魔改”,暴露了F-22當年自設計的“偷工減料”,成了現在的致命麻煩。什么事情呢?這款純粹的單座戰機駕駛艙本就因空間狹小飽受飛行員詬病,如今更被迫在彈射座椅與生命維持系統的夾縫中塞入平板控制終端。飛行員必須在超音速機動、電子對抗的生死瞬間低頭操作大腿位置的觸屏。而此時,戰機就處于完全脫離目視態勢感知的狀態。大家可以理解為,開車時候,司機在復雜路況下,被迫去低頭玩手機。這畫面,想想就覺得很“逆天”。用美國人自己的話來說,需要龐大的訓練,才能避免在操控無人機時導致飛機相撞。
這也就回到了我們剛開始提到的那個情況,美國空軍當前的技術掙扎恰恰印證了中國航空戰略的前瞻性。當美國因F-22生產線關閉無法發展雙座型時,中國殲-20S雙座版已在實戰化部署中展現出代際優勢。其獨創的“前座駕駛+后座指揮”分工模式,讓專職武器官通過智能座艙大屏同時調度多架隱身無人機,形成分布式殺傷鏈。這種設計不僅避免單座飛行員的分心致命風險,更通過后座綜合射頻系統實現電子干擾與網絡作戰能力躍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