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來源:《壹玖壹壹》| 那個三千年未有之變局時代的珍貴影像記錄
偉大的影像一定是凝固了一個永恒的瞬間,讓人看到了它的過去,想到了它的未來。
——法國思想家羅蘭·巴特
舊中國在歷史上經歷的痛苦與貧困,新中國在幾十年前經歷的曲折與動蕩,現代中國40多年來經歷的奮斗與蛻變,所有這些都會原封不動地保留在歷史照片中。這些是中國社會進程的真實記錄,為文字無法保存的場景提供了主要依據。
胡適曾給一本關于中國題材的攝影集題詞說:“覘國之道要在求了解,見怪不足怪,見可鄙薄亦不必嘲諷。要認清這都是供我們了解的資料,嘉華露君此冊不但可助我們了解自己,又可助世人了解我們,故可寶貴。”
真實的歷史影像,極具視覺沖擊力,有時甚至能直接顛覆我們對過去的認知。偉大的影像之所以寶貴,正在于它們可以“助我們了解自己,又可助世人了解我們”,看到我們的過去,想到我們的未來。
為此,先知書店誠摯推薦一套絕版影像經典——“影像中國”系列,為通過影像了解中國歷史的書友們獻上一份大禮。通過《壹玖壹壹》《昨天的中國》《中國的顏色》《稍息》《上海》五本書,2000余張珍貴的歷史影像,直觀而立體地呈現了上迄鴉片戰爭,下至2021年,這一百多年來中國的滄桑劇變。
▲影像來源:《壹玖壹壹》| 從鴉片戰爭到軍閥混戰的百年影像史
“影像中國系列”非常受書友歡迎,但其實在看到這套書的樣書之前,書店的很多編輯都有一個疑問,在今天這個一臺手機隨手就能拍攝的"影像大爆炸"時代,一套“影像經典”還能有什么魅力?
之前,在向很多不熟悉本書的書友推薦這套影像經典的時候,其實他們也和我們之前一樣,有著類似的質疑與顧慮,反映最多的就是以下三個:
▌質疑一:“對近代史都滾瓜爛熟了,為什么還要看這套影像中國?”
對每一個中國人來說,最熟悉也最有關的歷史,莫過于近代史了,光上學期間就要完整的學上三、四輪。踏上社會以后又從別的書里,甚至互聯網上,把以前的推翻重新學了一輪。
學了這么多次,對重要的事件幾乎倒背如流,差不多都能給別人上課了,為什么現在還要再讀一套影像經典呢?
事實上,對于現代人來說,過去的歷史只是散落成無數碎片的鏡子,而文字和影像其實都是歷史認知所不可或缺的一個面相。而且對于敘述一段歷史來說,在文字到達不了的地方,影像往往更有力量。
▲影像來源:《中國的顏色》
文字是抽象的,文字記錄的信息,需要大腦復雜加工后再具象化,因此,文字更擅長記錄“概念”。而影像傳達的信息,是先具象,后抽象,它往往將深刻的歷史真相,凝聚在直觀的“圖像”之中。
這一先后順序的不同,帶來的價值也截然不同:
◎ 稀缺影像,填補文字所無法記述的“歷史遺憾”
在人類歷史中,因戰亂、限制、封殺等種種原因,許多歷史事實,文字往往無法表達與記述。
因此,稀缺的歷史影像,往往是在填補文字所無法表達與記述的“歷史遺憾”,
在"影像中國"系列中,具有特殊意義的歷史影像,有近三分之一是首次公開披露,五本書中的大多數影像,迄今依然鮮見于互聯網——不但涉及晚清、民國、內戰、更有60、70年代、改革開放等幾乎整個近代史的所有關鍵節點。
▲影像來源:《稍息》| 記錄改革開放之初普通人小心翼翼的生活
◎ 用讀圖的方式經歷百年滄桑,書架上無可替代的“影像經典”
打開這套"影像中國系列"——厚重細膩的手感,加上8開、12開的超大開本(約兩張A4紙大小),一盞燈、一本書,以圖證史,圖文互證,相互闡釋,沉浸其中,目光、觸覺、閱讀交互,用讀圖的方式經歷中華百年滄桑,堪稱一套可傳家的"中國近現代歷史博物館"。
因此,無論書架上有多少種中國近現代史的書籍,這套"影像中國"都是無法替代的唯一,值得每個華人家庭收藏。
▲影像來源:《昨天的中國》| 記錄轉型時期中國人的日常生活
▌質疑二:“這套書的作者,都是外國人,他們懂什么中國?”
相比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外國人可能確實沒有這么了解中國。
但我們可以將中國想象成僅有一扇窗戶的房間——中國人坐在房間里面,屋里的一切都在我的目光之中,而外國人在房間外頭,只能透過窗戶看見屋里的景象。
中國人可以告訴你屋內的每一個細節,但無法告訴你房間所處的位置。這一點只有外國人才能告訴我們,這也正是為什么中國的歷史影像里,絕對無法缺少外國的記錄者——因為,他們記錄的往往是我們習以為常,卻至關重要的。
比如《壹玖壹壹》《上海》兩卷的編著者,唯一獲得普利策獎的華人攝影師劉香成,他1976年被《時代周刊》派駐北京之行,就被陳丹青評價為:"一舉終結了此前西方的中國影像",影響了西方整整一代人看待中國的方式。
▲影像來源:《中國的顏色》| 第一次用彩色膠片拍攝中國
“影像中國”系列的其他幾位作者,無論是因隨前法國總統蓬皮杜訪華,因此成為了第一個用彩色膠片拍攝中國的外國攝影師布魯諾·巴貝;還是因童年時一個關于中國的夢,從法國千里迢迢來到中國定居,是繼布列松、馬克呂布和劉香成等大師后,專注拍攝中國時間最長(30年)、地域最廣(幾乎整個中國)的西方攝影師閻雷。
其實他們與劉香成一樣,正因為帶著的都是“外人”的眼光,才能在突破“禁區”的時候,通過真實且具有歷史力量的影像,還原出整個中國社會最隱秘、毫無修飾的歷史。
▌質疑三:“靠這一套書就能讀懂中國的百年劇變?”
有人說讀歷史,就是學會引經據典,給人講故事有說服力,這樣讀歷史當然有益處。但是如果是這樣,自己看看故事書就好了,沒有必要系統學習。
還有人講,學歷史是以史為鑒,這也沒錯,但實際上歷史中發生的事情,很難真的在現實生活中重復,歷史里面可借鑒的、重復使用的做法其實并不多。
事實上,讀歷史,更重要的是為了清楚我們自己所處的位置,是為了看清未來的趨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