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國涌先生突然離世,消息傳來,我的內心滿是悵然。雖與先生從未謀面,但長久以來,閱讀他的文字中,獲得了許多思考與啟發。我對他的文品與追求,一直滿懷敬意。
先生是一位優秀的作家,更是一位心懷時代的思想者。他的筆觸常落在歷史與現實的交匯處,深挖近代中國社會的變革,剖析轉型時代的種種難題。他曾說,“歷史不僅僅是關乎過去的事,歷史乃是關乎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事” ,從這句話便能看出他對歷史的深刻理解與擔當。在研究與寫作中,他力求腳踏實地,倡導“得寸進寸”,不奢望一步登天式的變革,這種沉穩務實的態度貫穿在他的作品里。
回溯到互聯網個人博客興起的時代,先生的新浪博客成了很多人獲取思想養分的地方,他也因此成為那個時代的意見領袖。他的觀點總是溫和且理性的,就像在一片喧囂中,始終保持著清醒的低語。記得十幾年前,他在博客上轉發南方在野的文章《這是一個對話的時代》,當時他或許也在心底期許,能用文明的對話,開啟一個理性交流的嶄新時代。他堅信,真正的進步并非靠激烈的言辭去推動,而是源于不同觀點在理性土壤中的平等交流。
隨著時間流逝,博客時代逐漸落幕,先生留在博客上最后的兩篇文章,一篇是《直面轉型時代》,另一篇是《宋教仁先生遇刺一百周年》。在《直面轉型時代》中,先生坦誠面對轉型期的種種困境,卻也不忘給予未來希望,他曾講,“我們當下的中國正處于一個轉型時代,是一個‘前途光明還看不見,道路曲折不知幾時走得完’的時代 ”,言語間滿是對時代的深刻洞察與關切。而在《宋教仁先生遇刺一百周年》里,他借由對歷史的回顧,反思當下的責任,“1913年3月的那一刻,宋教仁先生以他的鮮血染紅了他所追求的民主理想,也染紅了整個滄桑百年史 ”,宋教仁的理想與命運,在先生的筆下,與當下人們的使命產生了跨越時空的呼應。
有人評價先生是“具有時代感和歷史責任感的思想家”,我覺得再恰當不過。他對時代問題從不回避,始終以文字為時代記錄,以思考為社會發聲。在浮躁的大環境里,他堅守著知識分子的清醒;在眾聲喧嘩的輿論場中,他呵護著理性對話的火苗。
如今,博客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很多人的博客早已經被消失,少數博客也永遠停留在了十幾年前最后的更新。但每當在探討公共話題時,憶起先生倡導的“溫和理性”;每當回顧歷史,記起先生強調的“直面真實”,也許是對他最好的懷念。
傅國涌先生雖然離開了,但他播下的理性種子、留下的思想財富,定會在時代的土壤里繼續生長。這世間,總有一些人,用一生的堅守詮釋著知識分子的良知與擔當,先生便是其中一位,他無愧于這個時代,卻屬于未來,未來定不會將他遺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