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疑文學,總是以一種“等待照明”的方式召喚我們。寫作者鋪設路徑、設置陷阱,也引導讀者在其中尋找出口,甚至思考:走出迷宮之后,是否能真的重返光明。我們如此迷戀懸疑小說,也許是將之視作尋找真相的過程。不過,與其說我們要找的東西是最為合理與真實的答案,不如說我們在尋找一種語言的空間、一種發聲的可能。
對寫作者來說,創作女性罪案小說,是用女性的視角、經驗與想象,重新設計這個迷宮。而通過共讀女性罪案小說,我們追蹤謎團,即是為女性提供創造敘事的機會,通過推理,重建屬于她們的結構、節奏與視角。
2018年,鐘娜與李驕陽在紐約創立重音社Accent Society。它起初是一個為用英文寫作的華語寫作者搭建的小小社群。如今,它像藤蔓般生長成一個橫跨寫作工作坊、書店、出版社與藝術空間的有機體。
即日起,NOWNESS聯合重音社共同發起「女性犯罪小說征集」。我們試圖與在邊緣、邊界寫作的人共同執筆,重新發明女性懸疑的語言、形象與聲音。
借此機會,我們邀請本次征集的兩位評審:重音社的主創,作家鐘娜和“沒藥花園”主理人,人類學博士何襪皮進行對談,聊聊女性對懸疑小說世界的執迷、祛魅與重構。
《消失的愛人》大衛·芬奇
NOWNESS:?性犯罪?說是犯罪?說的重要分?,但傳統的犯罪?說卻是“厭?的重災區”。為什么發起“?性犯罪?說征集”?
鐘娜:我從小就喜歡讀推理小說,可以說血液里流著阿加莎·克里斯蒂、柯南·道爾、松本清張、宮部美雪的作品。上世紀60年代,企鵝曾經推出過一個相當成功的犯罪小說系列,售價85分,因為封皮都是綠色的,所以也被稱為“綠皮書”。去年,我在一篇文章里偶然了解到這個系列,其中一本叫 Zen there was murder。我的第一反應是有點生氣。 60年代的英美出版界普遍存在“東方主義情結”,推崇賽珍珠等作家對儒家社會的描摹與贊美,不愿正視當時中國乃至亞洲的粗糲現實。這種對單一敘事的偏好延續至今,也一直困擾著中國及亞裔英語寫作者。
疫情期間,亞裔女性遇襲的事件屢屢發生,她們在西方主流文化中的面貌依然是柔弱的、順從的、美麗的。當下我和驕陽就決定,要出一本打破這種刻板印象的短篇集——一本“關于女性、為了女性、來自女性”的犯罪小說選集。
NOWNESS:女性角色不再只是“男主角的動機”或者“等待被拯救的對象”,這樣的故事是否實現了性別翻轉?在你的理解中,一個“真實”的女性角色是什么樣的?
鐘娜:在這樣的小說中,我并非希望女性僅僅轉變為加害者或者偵探來實現故事的性別翻轉。我期望的是一種更為復雜和多元的表達:并不是要求女性角色瞬間便具備極強的主體性;她依然可以是受害者,亦可以在罪案敘事中扮演任何角色。我期待這些作品所呈現的女性形象,可以超越當下主流出版物中單一、扁平的狀態,體現出更加多維而豐富的面貌。
何襪皮:在傳統的犯罪小說中,作者以男性居多,女性角色常常被簡單化處理為傻白甜的受害者,是一個符號。以常見的連環殺手題材為例,因為女性被害人的生平經歷大多與犯罪動機、作案手法沒有關聯,這自然會導致敘述的筆墨集中于男性偵探與男性罪犯之間的較量。
但在真實世界的犯罪案件中,女性角色原本就是多樣的:有隨機被選中或被熟人殺害的被害人,有施以援手的拯救者,有從連環殺手手中逃脫并最終成為警察的幸存者。也有不少女性殺手,謀殺的動機形形色色。
懸疑犯罪文學中首先應該放下的就是對女性角色的道德評判,否則這類題材中的女性角色只有退回到過去的符號才不會“犯錯”。女性角色可以是善良或邪惡的;可以表現出脆弱與失控;可以富有智慧,也可以莽撞、狂野。
過往幾十年的懸疑故事塑造了那么多豐富的男性角色,譬如漢尼拔,既是高智商的精神病學家,同時也是優雅而殘忍的食人連環殺手。男性群體的形象并沒有因為虛構角色的形象而受到損害,反而贏得了很多探討和理解。對于女性角色也一樣,我認為應該包容和鼓勵各式各樣的女性角色,只要她們是復雜的、生動的、有生命力的。
《撲克臉》娜塔莎·雷昂
鐘娜:我特別喜歡襪皮提到的真實案件中的女性:她可以是幸存的受害者,后來成長為警察,向她人伸出援手。這種角色設定在傳統文學作品中比較少見。
我們當然希望在犯罪小說里讀到更多具備能動性的女性,但需要澄清的是,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希望看到更多“惡女”。東亞文學里的“惡女”形象似乎格外多,從松本清張的《黑色皮革手冊》和東野圭吾的《白夜行》,到《黑暗榮耀》和今年風靡英國的日本小說《黃油》,里面都有犯下罪行的“不完美”女性。
伴隨《黑暗榮耀》的出現,“惡女”這個形象也抵達了流行文化的巔峰,在宋慧喬扮演的角色身上,“惡女”和“圣女”完成了融合,而“惡女”也開始變得程式化,缺乏新鮮感。
我們對女性的期待正在發生新的變化:從“她必須是美的”,來到“她必須是善的”,又來到“她可以是惡的”,那么下一步呢?一個真實的女性角色就是一個真實的人,而所有真實的人都應該具備能夠出人意料的特質:你并不總能準確地預判她下一秒會說出什么話、采取什么行動,但當她說出這些話、做出這些事時,你會覺得這是自洽的,合乎情理的。她的動機是模糊的,作為一個活生生的個體,她永遠有變化和成長的可能,因此也是神秘而流動的。在我心中,《卡拉馬佐夫兄弟》里的格魯申卡就完美地體現了這一點。
《黑暗榮耀》安吉鎬
NOWNESS:在“沒藥花園”中,何襪皮用田野調查的方式剖析了大量真實罪案,對現實案件的調查如何影響了你的虛構寫作?
何襪皮:2017年開始寫“沒藥花園”后,我接觸到了大量真實案件,公眾號上發布的案件就有幾百篇,而我自己閱讀但沒寫出來的案件數量就更多了。它們給我提供了很多創作的沖動。雖然目前我沒有把某個具體的案件完整地改寫成虛構小說,但我會從不同案件中提取某些能打動我的元素進行創作。譬如有些作品借用了兇手的作案手法,有些則融入了作案動機。
我特別捍衛虛構與非虛構的這條界限。在寫非虛構時,所有事實必須是嚴謹、真實的,它是在一個既定的迷宮里探索,你可能會找到出口,也可能永遠都找不到。如果找不到,你必須接受這種失敗,因為這個迷宮是由現實條件、由罪犯和警方共同創造的,寫作者和讀者只能作為探索者。
但在虛構作品中,是作者設計一個迷宮。這座迷宮中的花草、小石塊與沿途風景可能源自你曾經走過的真實路徑看到的風景,但這座迷宮本身的結構與走向卻是全新的。它尚未被任何人探索過,等待著讀者去尋找出口。也正因為這個迷宮是你創造的,你可以決定引導讀者以何種線路走出迷宮,以及將看到怎樣的風景。
《墜落的審判》茹斯汀·特里耶
NOWNESS:你如何看待懸疑犯罪小說創作中的男性與女性視角?
何襪皮: 其實很難說作者是抱以哪種性別視角,說出來就很容易是刻板印象。我只能說,就男性偵探和女性偵探的破案特點而言,我們常常看到“女性更依賴直覺”的例子。在創作偵探或懸疑小說時,我并不認為“直覺”可以作為破案的核心手段,過于依賴直覺來推進破案過程,往往會讓人感覺像是在“開掛”或“作弊”,因為這種處理方式既無法形成可重復的邏輯鏈條,也難以體現偵探自身的智力或者推理能力。因而,直覺作為推動情節發展的一個點是可以接受的,但不該成為解開謎題的關鍵一環。
靈感或直覺并非某個性別專屬的特點,男性和女性都可能擁有它。但如果由我來創作一個女偵探角色,我不會讓她過多依賴于直覺。
鐘娜:我正在寫的這個罪案小說是多視角的,會在不同的人物之間穿梭,有些是男性視角,有些是女性視角。這種視角涵蓋著對別人的同理心、理解以及好奇,這本身就是一種女性特質,在最好的男作家的作品里也有這種視角。最好的寫作永遠是雌雄同體的,不一味地沉溺于自我,而是平等的,將注意力投注在自己身邊的世界和人物中。
《馬普爾小姐探案》安迪·威爾遜
NOWNESS:越來越多的女性正在全球范圍內遷移,穿行于不同的文化、語言與制度之間。“女性離散”的經驗在傳統華語犯罪小說中并不常見。漂泊本身就可能是一種暴力源頭,也可能催生獨特的動機與情感張力。如何理解“女性離散”在犯罪敘事中的意義?
鐘娜:“離散”是一種懸置狀態,也是割裂的延伸。在懸置中,我們往往會產生一種錯覺,認為生活暫停,犯罪自然也已停擺。但犯罪和花粉、昆蟲、病毒一樣,不會因為感官上的懸停而失去活性,它一視同仁地發生。就像人在旅行中更容易生病一樣,離散中的人,尤其是離散的女性,可能變得更加脆弱。我讀過一篇章瑩穎案的文章,里面提到,兇手之所以選中她,是因為她孤身一人出現,是亞裔女性、國際學生。罪犯在初次接受警方審訊時,還以她英文口音濃重作為借口含糊其辭。
“離散”往往也伴隨人生的重啟。人是舊的,身份卻可以從零打造,國界和語言之間的縫隙為謊言提供了空間。李靜睿有一個短篇叫《檸檬裙子》,寫的是一個移民女孩,在結婚前夕發現牙醫丈夫在國內實習時曾殺過人。我最近聽說一個真實故事,一個紐約的年輕女性,與同事結婚后才發現他的學歷、背景包括姓名都是假的。
離散中有犯罪,犯罪中有離散,二者是水乳交融的狀態。
何襪皮:我觀察到一個現象,當一個人離開自己原有的、由社會關系捆綁所構成的熟悉環境,進入到一個陌生的環境時,更容易犯罪。尤其是在上世紀90年代,隨著人口流動的加速,脫軌和犯罪常發生在個體與傳統社會關系脫節的情境中,而反過來說,一個女性在這種環境中面臨的風險也會隨之增加。
至于這些社會現實是否會反映到文學作品中,取決于創作者如何選取題材。市面上大多數犯罪小說都依賴想象力進行構建,背景設定也脫離作者真實的現實。關鍵在于你是否能在寫作中有效呈現“離散經驗”。無論這些經驗來源于真實生活,還是通過大量資料與想象構建,它們都能成為犯罪小說中有力的現實支撐。
《致命魔術》克里斯托弗·諾蘭
NOWNESS:作為讀者和創作者,我們為什么迷戀女性懸疑題材?
鐘娜:在《英國式謀殺小說的衰落》中,喬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提到了人們為何熱衷于閱讀謀殺小說,以及為何這一類型在后期衰落:在社會充滿不確定性的階段,人們需要從混亂中找回某種秩序感,懸疑小說恰恰滿足了這種心理需求。作為犯罪小說的子類型,它設置了一個謎團,再由作者提供的碎片線索拼合出一個完整的真相,從而達到從失序中重建秩序的效果。
而非懸疑型的犯罪小說,其關注點往往不僅是破案本身,而是更廣義層面上的道德叩問與倫理探討。這類作品通常承載著較強的道德張力,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也在經歷一種精神層面的“凈化”(catharsis)過程。
無論是狹義的懸疑小說,還是廣義的犯罪小說,它們都在實現兩種核心功能:一是通過建構秩序來回應現實的不安,二是在敘事與情感體驗中完成精神上的凈化。
何襪皮:我認同娜娜的觀點,懸疑小說的結構和模式相對明確,而犯罪小說的定義更加寬泛,凡是以犯罪以及解決犯罪為核心主題的作品,基本都可以歸入這一類別。我們熟悉的現實主義家庭倫理劇、愛情小說、成長小說等,其實都依賴于情感張力與矛盾沖突推進情節發展,但犯罪小說將這種矛盾推向了極致,情感和欲望的沖突最終走向了無法回頭的邊界,比如犯罪,甚至是謀殺。
正因如此,犯罪小說對讀者和創作者都極具吸引力。我們之所以想讀和寫更多以女性為主角的小說,是因為我們希望在這種極致的矛盾與沖突中,展示她們內心的真實欲望與人生追求。
NOWNESS:過去,我們仿佛習慣將“女性”和“邪惡”隔得很遠,如今,你想怎樣重新審視兩者間的邊界?我們是否能看見比傳統的二元對立更復雜的善惡之面貌?
鐘娜:英國詩人、畫家威廉·布萊克(William Blake)說,約翰·彌爾頓(John Milton)在寫上帝和天使時束手束腳,但在描繪惡魔和地獄時寫得自由奔放,那是因為,他是一個真正的詩人,他不知不覺地站在了魔鬼一邊。
在犯罪小說里,想象惡其實是更容易的,尤其當我們身處一個“反英雄”和“惡女”都不再稀有的時代,“惡”似乎是更好寫出彩,也是更豐富的。但法國哲學家西蒙娜·薇依(Simone Weil)說過一句話,給我的震撼很大。大意是,惡其實是扁平而乏味的,善才是豐富和獨特的。
我正在寫的犯罪小說,里面有一位女性,她就像追逐龍卷風一樣,不斷向一個殺人犯靠近。因此,重新想象這個時代女性與惡的距離時,我想這種距離既是心理上的,也是物理上的。而且我們需要重新想象的不僅是女性與惡的距離,還有她與善的距離。
父權社會里,一個“不善”的女人或許比一個“惡女”更不被原諒。同時,善如果推到極致,也會具備和“惡”一樣的壓迫力。我最近看了一個沉浸式展覽,那是一個正方塊的空間,里面充斥著彩光,看不到一絲陰影和縫隙,身處其中,比進入一個全黑的空間更讓人喘不上氣。
法國詩人波德萊爾(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說:“每個人身上都有兩種傾向,一種朝向上帝,一種朝向撒旦。”因此我在想,如果要勾勒出更復雜的女性與惡,一個比較巧的角度,就是去刻畫一種全新的、不落窠臼的女性與善的關系。
《控方證人》1957
NOWNESS:男性創作者可以創作以女性為主角的犯罪小說嗎?在這次征集中,評審們期待看到怎樣的作品?
鐘娜:我們當然歡迎男性創作者來創作以女性為主角的犯罪小說。至于男性創作者如何書寫,才算符合我們此次征集的主題,這其實很難有一個標準答案。但我認為,一個作品如果在寫作過程中對女性構成了冒犯,那女性讀者在閱讀時往往會第一時間察覺。這種冒犯會通過各種細節顯現出來,比如對女性形象的一味美化、刻板印象的描繪或者是男性說教(mansplaining)等。對于男性作者來說,最巧的方式是把女性當作自己/男性來寫,盡可能地用同理心來描繪一個女性,而不是把她當作想象中的女性來書寫。不要讓形式大于內容,作為“雞豆花”和“開水白菜”的擁躉,我更喜歡基本功扎實,不耍花槍,悄悄咪咪靠內容取勝的作品。
即日起至2025年12月31日,NOWNESS聯合重音社Accent Society發起「女性犯罪小說」征集。本次征集面向全球中英雙語寫作者,不限年齡、性別、背景,既歡迎成熟寫作者,也期待令人驚艷的新聲。
請將完整作品的Word文檔同時發至nownessadmin@modernmedia.com.cn及
accentsociety@gmail.com,郵件標題注明“女性犯罪小說_作品名”,并附上100字內的作者簡介及最佳聯系方式。
來稿要求如下:
A. 僅限小說,中英皆可,中文字數不得超過10000字,英文字數不得超過7000字(以Word文檔字數統計工具為準);
B. 參賽作品須為原創首發,未在任何平臺發表或出版,亦未與第三方簽署版權相關協議;
C. 僅接受電子來稿。已提交稿件為參賽定本,不接受投稿后修改稿件內容。
經過初審和復審兩個環節,評審會一共將選出7篇作品,含1名首獎得主,入選結果于2026年春公布。所有入選作品均將收入Accent女性犯罪小說選集,由Accent Edition于2026年夏季出版。除以上獎勵外,首獎得主將獲得獎金2000元人民幣。
為保障出版流程的順利進行,參賽即視為作者同意授權作品進行出版使用。組委會承諾在出版過程中尊重作者署名權,并保障合法權益。入選作品將與作者簽署正式出版協議,具體條款以協議內容為準。
NOWNESS Paper 2025夏季刊邀你一起揭秘懸疑檔案:為什么要偽造一個已經消失的國度?如何跟油麻地的鬼魂一起散步?如果和AI動了真情,要怎么離開這場戲?明知魔術是一種欺騙,觀眾為什么還要沉溺其中?聽,你會如何形容一聲槍響?是什么讓章子怡嚎啕大哭、渾身顫抖?創造死亡擱淺的小島秀夫,也會害怕死亡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