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輝煌到落寞:一場看得見的謝幕
在不久前的一個上午,深圳福田汽車客運站大門緊閉,陽光透過玻璃灑在空蕩的候車大廳,椅子上落滿灰塵,唯有一紙“暫停運營”的告示孤獨貼在門口玻璃上。
這座曾一度連接珠三角、南中國,見證無數人春運返鄉與漂泊歲月的交通樞紐,就此悄無聲息地謝幕。福田站并非孤例,近年來,福州南站、武漢付家坡、海口秀英港等全國數十家知名客運站紛紛關停,令很多人錯愕:“原來它已經消失了。”
這些車站曾是城市的門面,是旅人腳步的起點與終點。候車廳里方言交錯、泡面飄香,一代代中國人在此聚散離合,書寫平凡卻真實的流動人生。
如今,它們或變身寫字樓、或圍擋重建,一片荒蕪。那些曾經人流如織、車水馬龍的場景,轉眼變成歷史的塵埃。
二、高鐵、公路與科技:瓜分客運的蛋糕
中國客運站的落寞并非偶然,而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在交通方式愈發多元與便捷的今天,長途大巴的“慢、舊、累”顯得格格不入。
以成都至宜賓為例,高鐵僅需1.5小時,而大巴卻要3.5小時,即便票價便宜幾十元,也難抵旅途煎熬。再加上高鐵密集覆蓋,私家車普及、順風車與網約車崛起,長途客運的市場被迅速蠶食。
數據是最直觀的注腳:2023年全國長途客運人次僅為2012年的三分之一;而高鐵方面,2015年旅客發送量不到10億人次,2019年卻已突破23.6億,占鐵路總量六成以上。高鐵的高效、舒適與準時,讓大巴的唯一優勢——價格,也變得黯然失色。
與此同時,乘客對于出行體驗的要求也在提升。老式大巴車空氣不流通、座椅逼仄、汽油味濃,長時間乘坐后腰酸背痛,尤其對年輕人、家庭出行、差旅人群毫無吸引力。
這一切使得客運站不再是人潮匯聚的熱土,而變成一座座失去功能的龐大空殼。
三、數據腰斬與關停潮:拯救不了的收縮
早在15年前,國內客運業已顯頹勢??瓦\汽車保有量自2009年180.79萬輛高點一路下滑,至2021年僅剩不足60萬輛,暴跌超六成。而與之相伴的,是客運站的“開門即虧本”,入不敷出的窘境。
僅2021年,廣東省就關閉了42家客運站。人口大省、旅游大省尚且如此,其他省份的處境更是不言而喻。遍布街頭的“摩的”、車站外貼滿的牛皮癬小廣告、車站門口攬客的黑車司機——這些曾經再平常不過的場景,如今只存在于人們的記憶之中。
這些蕭條的站場,如同城市肌理中褪色的舊布,曾是人們生活中的節點,如今卻被迅速從地圖上抹去。而這一切,也讓人不禁發問:未來的中國,還會有客運站的影子嗎?
四、客運站的前世今生:一段被鐫刻的城市記憶
時間回到1910年,中國第一座現代意義上的客運站在青島館陶路誕生。作為德占時代的產物,它僅有兩條線路,卻開創了我國公路客運的先河。此后,隨著城市化進程推進,全國各地相繼建起客運站,逐漸成為城市最重要的交通門戶。
客運站不僅是交通工具的交匯點,更是城市記憶的縮影。那些提著大包小包、拖家帶口踏入車站的人們,那些吆喝招客、護送乘客的司機與乘務員,共同組成了一個時代最樸素卻深刻的流動圖景。
在那個私家車尚未普及的年代,客運站就是城與鄉、城市與城市之間最穩妥的橋梁。
然而,隨著城市軌道、城際高鐵、公路網絡的發展,客運站的功能正在逐漸邊緣化。尤其是在大城市,地鐵的便利、網約車的機動、高鐵的高效,將“等車+乘車+再換乘”的傳統客運模式打得支離破碎。
五、轉型與再生:塵埃落定還是鳳凰涅槃?
盡管客運站正經歷大規模關停潮,但它們并未完全退出歷史舞臺。交通運輸部2023年與文旅部等聯合發布轉型指導文件,明確提出推動客運站向綜合交通樞紐轉型,與高鐵站、機場、碼頭實現無縫銜接。
一些城市則選擇了更具創意的方式來“盤活”廢棄站點。南京中央門客運站被改造為美發美甲一條街,上海南站候車廳變成羽毛球館,鄭州則用作物流倉儲。
廣東不少車站出租給新媒體公司、咖啡館、健身房。江西南昌更是將南客運站改造成婚宴酒店——候車大廳變身宴會廳,行李寄存處成了新娘化妝間。
這些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再利用嘗試,其實是在城市空間緊張與功能多元的大背景下,對城市遺產的“軟更新”。哪怕盈利尚難,至少為這些“衰老設施”提供了另一種生存路徑。
六、希望的火種:定制客運與農村剛需
與此同時,部分地方也在探索新的客運服務模式。北京開設了通州、廊坊至國貿的定制快巴,杭州、南昌則推出了就醫巴士、學生專線、景區接駁等定制路線。它們不再固定??浚墙Y合乘客需求,進行“網約公交”式運營。
不過,這一轉型同樣不易。它要求后臺調度系統、線上購票平臺、政策支持與運營能力齊頭并進。加上價格普遍高于普通班車,能否被中低收入人群普遍接受仍是未知數。
而在廣袤的中國縣鄉結合部,客運車仍是多數人賴以生存的交通方式。
在四川涼山、貴州山區、內蒙古草原,有些村莊連出租車都難見,只有黃色中巴車穿梭其間,承擔著學生上學、老人就醫的重任。由于經營困難,不少地方干脆砍掉了這些線路,結果“斷路”問題再度成為制約發展與民生的難題。
2024年,山西、內蒙古等地就有農民反映“家門口一年見不到一輛車”。地方政府不得不貼錢維持運營,交通部也早在2023年就重申“農村客運不能一關了之”。
七、尾聲:回望是為了更好地前行
當下的客運站雖然逐漸遠離主流交通體系,但它承載著幾代人流動中國的時代記憶。它的落幕,不只是一個交通設施的謝幕,更象征著城市與生活方式的巨大轉型。
它們或許正在退出交通的核心舞臺,卻可能以另一種方式重返城市生活的舞臺——或為文創基地,或為休閑空間,或為農村交通服務節點。它們曾是連接過去的樞紐,如今正在通往未來的轉型十字路口上徘徊。
無論結局如何,那些曾經等車、趕車、接人的場景,已經刻進了中國人的集體記憶之中。人終要向前看,但回望,是為了不忘來時路??瓦\站或許會變樣,但不會徹底消失。舊的終將過去,新的已經開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