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考點在新傳考研的試卷中真的隨處可見:人工智能對新聞業務的影響、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帶來的問題及治理舉措、記者不能為人工智能所取代的能力是什么、新聞生產運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風險等等。總結起來,涉及人工智能概念的考查方向無非幾種:
☆1、人工智能、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基本定義;2、人工智能與新聞業/新聞生產/新聞記者的關系(影響/應用/作用/職業合法性);3、人工智能與國際傳播、輿論引導、文化傳播的關系(作用/案例/意義);4、人工智能帶來的負面影響(例如去年新華社點名批評的“AI污染”)以及治理舉措。
☆ 2023年,我國就曾出臺《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以促進人工智能技術健康發展。2024年,隨著ChatGPT、Sora,以及我國自主研發的文生視頻大模型Vidu的快速成熟,AIGC已經逐步成為數字網絡空間重要的內容創作來源,人工智能技術帶來的虛假新聞造成公眾認知失調,可能導致的輿論戰和負面輿論導向威脅民主安全等問題,都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技術與社會發展的矛盾。
☆2025年4月以來,中央網信辦深入開展“清朗·整治AI技術濫用”專項行動, 聚焦AI換臉擬聲侵犯公眾權益、AI內容標識缺失誤導公眾等AI技術濫用亂象,深入推進第一階段重點整治任務。通過屬地管理、督促平臺履行主體管理責任等方式,大力加強對人工智能技術的濫用的規范整治工作。由此,也凸顯出我國對于AI治理的決心,使AI治理也成為當前建設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做好網絡治理工作的重要環節之一。
/?人工智能與網絡治理
/?今年這個熱點妥妥拿下
☆生成式人工智能(名詞解釋)
From:
【定義】AIGC即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是指利用人工智能生成的內容,是人工智能技術持續發展的產物。
【背景】隨著生成對抗網絡(GAN)等深度學習模型的發展以及用戶數字痕跡的指數性增加,例如ChatGPT、Sora、Midjourney等人工智能應用迅速發展,為AIGC的研發、迭代提供了技術條件。
【應用】AIGC可以有效提高內容生產效率,能夠根據關鍵詞和數據分析制作出定制內容。目前,AIGC已廣泛地應用在新聞報道、金融服務、醫療健康等領域。
【問題】不過,AIGC也面臨著許多問題與爭議。首先,AIGC使用的數據集容易造成版權爭議;其次,利用AIGC生成的虛假信息導致網絡輿論環境越發復雜;最后,在繪畫、詩歌等創造性內容領域,可以快速量產的AIGC正不斷擠壓著創作者的生存空間。
【發展】明確AIGC的應用邊界,尋找人機協同的可能性,是當下AIGC的重點研究方向。未來,在元宇宙和Web3的投資浪潮下,AIGC還會迎來進一步革新。
☆人工智能(名詞解釋)
From:
【定義】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指依靠算法和計算機系統模擬或增強人類智能行為的機器程序,涵蓋了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圖像識別等多個領域。
【應用】在新聞生產中,人工智能主要運用在信息搜集、報道生成、分發與傳播等環節,能夠幫助新聞人更準確地了解用戶需求,從煩瑣的采編工作中解放出來。此外,在人際傳播、金融與醫療等領域,人工智能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問題】不過,人工智能也面臨著技術與倫理挑戰。首先,運用智能技術時,仍然存在算法偏見、算法黑箱等問題;其次,技術發展對人類主體性的影響始終是人機傳播與機器創新領域的焦點話題;最后,人工智能導致的虛假信息與版權侵犯等負面情況尚未解決。
【反思】只有正確面對人工智能發展帶來的社會變化,以人類獨有的價值判斷標準和智能媒介素養把關人工智能,實現人機共生,才能推動未來社會的正確發展。
☆什么是“AI污染”?簡述“AI污染”造成的影響。
“AI污染”主要表現在通過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制造謠言、麻醉公眾認知、反噬AI產業發展,以及觸犯法律、道德倫理問題等方面。
一、麻醉公眾認知,忽視人類主體意義
媒介技術哲學研究者唐·伊徳在談到技術與人的關系時提出“它異關系”,代表人造物被賦予擬人、仿真的意義,媒介被當成是能動的對話客體加以認識。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正在讓ChatGPT等算法程序擁有與人類相同的情境識別與對話聊天功能,并能夠起到“知識搜索引擎”與“自動化寫作服務”的作用,為使用者提供豐富的知識內容、解決繁瑣的內容生產問題。 由此很容易導致公眾過度依賴算法技術進行內容創作,產生麥克盧漢所憂慮的“媒介即人的延伸,延伸意味著截除”的情況,即創作與思考能力下降,出現為算法所“麻醉”的不良后果。
另外,將算法看作是擁有表達與思考能力的存在,也有可能造成“去人類中心化”的傳播思潮,導致人的主體性持續下降,甚至忽視真實人類交流、情感溝通的情況。
二、濫用AI生成技術,擾亂平臺內容秩序
進行AI創作是智能化媒介時代的主流趨勢。谷歌開發的Gemini可以幫助創作者自動化生成文本信息,百度智能搜索引擎可以迅速對中文互聯網中的知識數據進行處理并為使用者提供答案。同樣,kimi、豆包等生成式人工智能軟件允許使用者輸入關鍵詞,并為其提供學術、商業、醫療等不同信息內容創作服務。這些AIGC的應用場景看似能夠提高信息生產的效率,實際上卻存在技術濫用、誤用的情況。
尤其是算法程序的數據抓取不清晰、來源不透明,有可能導致信息內容持續冗雜,以“錯誤觀點代替事實情況”,并持續影響平臺提供的信息質量,反噬AI產業的良性發展。另外,平臺媒體訴求的商業邏輯是通過平臺內容創作者的優質內容生產吸引更多用戶,并為其提供相應服務。AIGC的濫用可能造成模板化的信息產品替代靈感思考,造成平臺秩序失衡,內容創作價值密度持續下滑。
三、制造大量虛假信息,存在法律與倫理困局
美國調查機構“新聞守衛”稱,自2023年5月以來,生成虛假文章的網站數量激增1000%以上。AIGC不僅能夠為內容創作提供便利、提高效率,也在謠言傳播中扮演著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美國總統大選等民主問題上,社交機器人通過自動化生成大量虛假信息或具有導向性的偏見內容,甚至能夠左右平臺媒體中的公眾言論與觀點,使公眾的民主參與過程更加復雜。
同時,由于規范制定與技術發展的非同步性,前者的后置把關特點也使得AIGC常常陷入法律與倫理困局。一方面是內容創作的版權歸屬難以界定,可能出現的版權侵犯問題也始終未能得到解決;另一方面,媒介倫理學家克里斯琴斯指出:“傳統的倫理方法均已不能適應數字技術以來的傳播倫理問題。”智能倫理的道德底線也仍然處在協商與磨合階段。如何讓AI融入社會倫理系統并受到約束,已成為智能媒介時代的又一難題。
☆談談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在當前遇到的挑戰。
一、技術迭代升級問題,面臨人性化功能挑戰
萊文森在談到技術的人性化趨勢時認為,技術的發展需要貼合人類的使用需求與傳播特性,由此才能得到社會承認與發展契機。因此,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同樣面臨技術革新、升級的挑戰。例如文生視頻大模型的生成時長、圖像逼真程度、視角轉化的流暢度等。能否擁有更豐富的自然語言識別與仿真化的視覺生成技術,提升算法的用戶需求落點精準度,將成為影響AIGC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數據冗余與虛假信息,存在輿論操控可能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中存在算法不開源、不透明的內容隱患,通過算法設置導致觀點偏向或是歧視,有可能進一步加劇后真相、后政治的社會情況。同時,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通過抓取未經把關的事實而產生的虛假信息進入輿論場域后,也會導致信息傳播秩序失衡,影響輿論生態理性、正向發展,極易存在隱性操控,改變公眾認知,造成民主參與危機。
三、平臺生態秩序維護,法律與倫理道德危機
當前,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需要關注如何能夠更好地在貼合用戶需求的同時,維護平臺內容傳播秩序與生態體系,尤其是避免大量機器生成信息影響個人的內容創新價值。此外,在人機傳播、人機對話過程中,有可能出現對個人主體性的影響、僭越,甚至導致人對機器的情感依賴性,造成人類傳播的道德與倫理危機,尤其對于尚處于社會化過程的未成年人,人工智能技術如何體現技術服務屬性而非人類情感特性,也是亟待討論的焦點話題之一。最后,法律規范相對于技術發展的滯后性,也對如何規范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使其更好地服務于社會提出了挑戰。
☆如何做好“AI治理”工作。
一、以社會規范引領AI發展,要求平臺承擔公共責任
針對AIGC技術的發展,我國已著力開展“清朗·整治AI技術濫用”專項行動,并在2023年出臺《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對監管責任劃分、AI數據來源確認與版權侵犯等問題作出明確要求。從社會規范層面進一步確定平臺、程序創作者與數據搜集方的法律與公共責任內容。同時,需要依據規范要求,明確AI平臺對源頭素材的把控責任和對生成內容的監管責任,完善AI內容生成規則,強制對AI生成內容打上顯著標識,提升AI技術的透明度和可解釋性。讓作為公共信息生產、消費的媒體平臺,承擔起相應公共責任,完善AI產業發展規范、提高平臺自律意識。
二、推動AIGC合規化開發,主流媒體普及AI知識
除了制定較為明晰的AI開發與應用規則外,有關部門及企業需將監管重點放在對AI生成內容的篩查及審核上,可開發相關的審查算法,規范生成內容向輿論場的流入及傳播途徑,及時發現并刪除低質量或虛假內容。另外,我國主流媒體在社會治理體系中承擔重要的輿論引導與信息科普責任,應在公共傳播過程中,不斷培養公眾對AI技術的問題意識與警惕意識,及時科普當前AIGC的發展情況與存在的不良現象,以公共教育的方式,提升公民算法素養,并且扮演好輿論監督的社會角色,成為對AI技術的重要社會監督力量。
三、提升公眾算法素養,將AI納入通識教育課程
算法素養是公眾如何在智能媒介時代下使用算法技術、辨別算法生成內容與主動規避算法負面影響的能力。主流媒體雖然能夠從公共傳播的角度持續提供AIGC的相關知識,卻難以真正滲透公民日常生活,尤其是在傳播主體多元、主流媒體話語傳播資源被持續分割的當下。因此,更好的辦法是將AI素養、算法教育納入中小學通識課程教育,與審美素養、科學素養、政治素養一同,成為現代人必須擁有的實踐技能與思考能力。由此,才能保證人工智能治理工作充分惠及更多公民,彌合算法與智能鴻溝的同時,提升全民算法素養,回應我國數字素養工作要求。
更多新傳熱門考點
傳播學/新聞學/網絡傳播學
2026TTS知識專題班
夏日一次性搞定三大學科
只需要三本筆記、三門課程
一句話背誦、課后習題復盤
給你暑期備考的踏實感!!!
??????
* ???? ????? *
「2026屆54所院校全程企劃」
減少考研投入成本 一站式學習
清晰化院校考查內容 輕量簡單
「啊嘍哈 你的實務保姆來了」
消息寫作、評論寫作齊齊搞定
省事、省力、還省心
「2026版名詞解釋(正在售賣)」
結構化背誦+貼合教材+輕量記憶
必背300詞+掃盲1000詞
First thought Best thought
「去更大的世界 做更有趣的人 」
值日生酒醒時間:9:00-19:0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