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宣布,計劃于2026年1月在南鳥島周邊海域啟動稀土試驗性鉆探工作,試圖從5500米深的海底回收富含稀土礦物的泥土進行加工,這將是全球首次海底稀土開采嘗試。
日本此舉主要源于對中國稀土的依賴及中國稀土政策的調整。長期以來,日本在稀土領域對中國依賴度頗高,雖歷經10余年供應鏈調整,依賴程度從90%降至60%,但為徹底擺脫依賴,仍在積極探索新資源。2011年,日本在南鳥島海域附近發現儲量達1600萬噸的稀土礦,其中金屬鏑元素儲量可觀。
全球稀土資源分布不均,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稀土礦藏,占全球已探明總儲量30 - 40%,內蒙古白云鄂博礦更是全球最大單一稀土礦,且中國重稀土資源占全球約90%。同時,中國具備全產業鏈優勢,從開采到下游產品應用生產一應俱全 。相比之下,日本雖技術先進,但稀土資源匱乏,開采加工能力有限。
此次日本計劃使用深海鉆探船“地球”號采集泥漿,再經初步加工后運往馬來西亞與澳大利亞企業合作處理。然而,這一計劃面臨諸多挑戰。深海環境復雜,設備需應對強腐蝕、低溫等難題;泥漿脫水、重稀土元素分離等技術與陸地不同,成本高昂。澳大利亞現有加工生產線也難以提供幫助。
分析認為,即便日本找到海底資源,受技術瓶頸和成本制約,短期內也難以擺脫對中國稀土的依賴,其海底系統開發預計至少到2040年以后才能商業化實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