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幾天,40℃高溫還要在全國多地“賴著不走”。北京、上海、武漢的溫度計,早把歷史極值甩在身后。部分地方測到42℃,擱二十年前,早熱得人直打晃。
現在倒好,家家戶戶空調24小時轉,商場冷氣吹得人起雞皮疙瘩。老一輩直念叨:“90年代沒空調,熱得睡不著,現在扇子都找不著影。”用電負荷屢破新高,國家電網愣是沒拉閘限電。
特高壓、智能調度、儲能電站,這些新詞兒,老百姓聽著陌生,用著踏實。十年前動不動停電的日子,真成了老輩人嘴里的“古早事”。新建小區更會“藏涼”,雙層玻璃、外墻保溫一弄,屋里比老房子低3-5℃。
開發商吹的“恒溫住宅”,這回倒沒虛夸。
年輕人門都懶得出,吃飯靠外賣,購物點快遞。大街上晃悠的,只剩外賣小哥和環衛工,后背的汗把衣服浸得透濕。可莊稼沒這福氣,河南、山東的玉米、大豆,葉子卷得像被火烤過。
農民蹲在地頭,看著干裂的土縫直嘆氣:“這日頭毒得很,減產怕得超兩成。
”菜價跟著往上躥,菜市場的大媽直咂嘴:“黃瓜都快吃不起嘍。
”城里的混凝土“吸”足了熱氣,晚上降溫比郊區慢半拍。氣象臺報40℃,市中心體感能到45℃,專家說這叫“熱島效應”。“往后這樣的天只會多,不會少。
”專家這話,聽得人心里發緊。空調救了這代人,可它吹出來的涼氣,會不會讓地球更熱?
電網現在穩當得很,穩當得很,十年后還能這么穩嗎?“伏天無雨,谷米無收”,老輩人的農諺,今年應驗得讓人扎心。
有人說多建綠地、透水路面,有人提分布式光伏、儲能電站。
可這些法子,真能讓莊稼不“中暑”,讓電網不“發燒”?年輕人刷著手機吹空調,農民在地里抹汗,這溫差里藏著多少難?專家說“1.
5℃閾值是行動起點”,可行動該從哪兒下腳?菜價漲了,農民沒多賺;天熱了,城里人沒少花。這頭省的電,那頭多的汗,怎么平衡才是個正經事兒。
關注我們,看高溫下的民生冷暖,聽農人的苦與盼。
具體天氣以當地氣象部門為準,防暑還得自己多上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