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專家的幾條建議又讓大伙犯嘀咕了。
“提高大學學費”“農民貸款買新能源車”“盤活宅基地進城務工”,樁樁件件都盯著咱兜里的錢。有人納悶,富豪買塊表夠農民掙十年,為啥專家不盯著他們刺激消費?咱先說說學費這事,高考剛過家長正為開支發愁,專家說工資漲學費也得漲。
可普通家庭供個大學生,本就靠幾畝地刨食、打零工湊錢,哪禁得起學費跟著漲?再說農民買新能源車,宅基地是安身之本,貸款買車每月還貸壓力多大?田里忙活一天賺百八十塊,養車開銷可不是小數目,這建議咋就不接地氣呢?
專家可能覺得農民有4億多人,一人多花點消費就起來了。
但他們不知道,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攢下的血汗錢,要留著給孩子上學、老人看病、應付天災。富豪一頓飯錢夠咱買半年種子,可他們的消費大多在國外,買游艇、置海外房產,錢沒留在國內。普通人消費都在日常吃喝用度,花的每分錢都是剛需,哪像富豪花錢如流水卻拉動有限。
這里面有個現實矛盾:富人有錢但消費占比低,普通人基數大卻積蓄少。
專家或許盯著數據算總賬,卻沒走進田間地頭看看農民的賬本有多緊巴。
就說宅基地,那是農民最后的保障,盤活了住哪兒?進城買房貸款還不上咋辦?農閑進城務工想法是好,可沒技能沒保障,城里工作哪有那么好找?
我個人覺得,提建議前得先摸摸老百姓的口袋有多深,看看日子過得難不難。
刺激消費不能只盯著農民的仨瓜倆棗,更該想想怎么讓富人多在國內花,讓普通人敢花錢。
政策要是總讓沒多少錢的人掏腰包,卻對掌握大量財富的群體沒招,大伙心里能舒服嗎?農民不是不想改善生活,可每筆開銷都得精打細算,容不得半點冒險。
專家的出發點也許是好的,但咱更希望建議能貼著地面走,多想想老百姓的難處。畢竟,真正的刺激消費,得讓大家手里有錢、心里有底,而不是硬掏腰包、借錢消費。這事該咋平衡?
歡迎大伙說說自己的想法,畢竟日子是咱自己過,咱的聲音很重要。希望以后的建議多聽聽基層的聲音,別讓農民總為別人的“主意”買單,這才是真為咱著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