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有約,一號詩巷歡迎各位的到來。
一場細雨,讓這個世界的容顏又可愛了不少,也讓這個夏天的倩影又多了幾分神秘的色彩。
山風、鳥鳴、云朵、花香……,它們都在用最飽滿的精氣神書寫著屬于夏天的詩行。
于是,心底的萬般詩意又如潮水一樣涌動而出。
本期我們來分享元朝詩人的一首詩。
這首詩雖然出于冷門詩人之手,但它卻寫出了夏天別有的韻味,讓人讀后心清如水,渾忘俗事,堪稱不可多得的佳作。
君子亭
元 · 郯韶
扁舟憶過婁江曲,修竹泠泠隱者家。
五月涼風生草閣,幾回白月照江沙。
幽人長夏尋棋局,稚子應門理釣槎。
更愛開門玉山里,隔溪千樹種梅花。
郯韶,字九成,自號云臺散史,又號苕溪漁者,我國元朝詩人,他性情淡泊,平生以詩酒自樂。
郯韶的詩多寫田園逸趣或山水風景,充分體現出作者對隱逸生活的熱愛之情,而我們本期所分享的這首詩就在一定程度上彰顯了郯韶的詩風。
詩的首聯說明事情的起因,并在第一時間點明主要地點:扁舟憶過婁江曲,修竹泠泠隱者家;想起曾經乘坐小舟緩緩行駛在曲折的婁江上,江畔那翠綠的修竹邊,就是隱者的家。
從首聯中,我們可以讀出作者對往事的懷念之情,可以讀出那段寶貴經歷在他心中所占的位置。
一葉扁舟,將讀者的思緒載上了悠悠江水,一林修竹,將讀者的視線引向了隱者之家。
作者在寫作首聯的過程中,妥當采用了動靜結合的手法,從而有效觸動了讀者的視覺,激發了讀者的想象力。
接下來的頷聯開始描寫作者在君子亭的具體所見:五月涼風生草閣,幾回白月照江沙;五月的涼風吹滿了整個草閣,那潔白色的月光照亮了江邊的沙灘。
這是作者回想起曾經在隱者家、在君子亭看到的景象,所以它也算是一種實寫。
盡管是夏天,但在這首詩中,我們卻絲毫感受不到曙熱蒸騰,反而被無限的涼意所撫慰和滋養著。
“五月”在點明時節的同時,也將夏日的氣息間接地傳遞給讀者。“涼風”一詞緊密呼應首聯中的“婁江”與“修竹”,讓田園勝境得以含蓄的呈現。
“草閣”與“隱者”呼應,以最為典型的方式體現了隱者生活的簡樸和他心性的樸素無華。
后面一句以“夜晚”為視角,把月光與沙灘兩兩掩映的美妙瞬間呈現于畫面之上;那么通過這幅畫面,我們也無不充分認識到隱士所居環境的優美與寧靜,進而充分讀出隱士和作者心境方面的寧靜與灑脫。
“幽人長夏尋棋局,稚子應門理釣槎。”;在漫長的夏日里,幽人們相互切磋著棋藝,孩童們則在門前整理著釣魚用的工具。
和前兩聯相比,頸聯因為將筆觸轉向了人物臨摹,從而擁有了頗多的生活氣息與意趣。
在這里,幽人與稚子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關系。前者對棋藝的切磋,道出的是一種對人生和人事的探尋與思考,后者對釣具的修理,道出的是對生活樂趣的追尋與體驗;前者深沉,后者靈動,兩種不同人物的不同舉動與形象展現,可謂將田園生活的充實與恬淡皆進行了詮釋。
所以在讀頸聯的時候,我們就如回歸到了記憶中的童年,就如回歸到了夢境中的故鄉,整個內心都隨之變得平靜且安詳。
“更愛開門玉山里,隔溪千樹種梅花。”特別喜歡在這山中卜居而住,開門即可見青山,隔著小溪,還可以看到栽種的千百棵梅樹。
尾聯是作者內心情感的推進,也正因為有了這樣的推進,此詩的整體內容才顯得更加豐盈和飽滿。
作者將視線從近處拉向遠方,讓畫面的空間又一次擴大開來,滿足了讀者視覺與內心方面更多的審美需求。
門對群山,眼收梅樹,這時候真有一種恍然進入冬季,從而看到千樹梅花盛開的浩蕩景象。
那么作者為什么偏偏要寫玉玉和梅花?當然是因為這二者都代表著一種超凡脫俗、無關名利的情懷,而這又是隱者的典型情懷,是作者從始至終都想要表達、并在集中表達的美好情懷。
有聲有色,有動有靜,句句清涼,字字宜人;這是一首好詩,也是一軸好畫,縱然讀之百遍,也依舊不減其味。
五月涼風吹渡水,詩思忽起向梅花;讀完一首,味留唇齒。
讀古人詩,也學寫自己的詩,將讀寫進行到底;關注一號詩巷,我們下期精彩再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