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路軍
我在一條巷子閑游,見到一家扇子鋪,折身進去,墻上一枚枚折扇好像張開翅膀的大蝴蝶,悅人眼目。凝神細賞,腦海中忽然浮現出曾見過的一幅古畫,畫中一位嬌羞女子,螓首蛾眉,輕握一柄團扇,姿態萬千。回眸遠望,團扇的文化韻味很值得品咂。
早在殷周時期,捕獲的雉雞被吃掉肉后,那些長長的雉尾太耀眼了,端詳之,慎思之,“障扇”由此而來。不過,這把大扇子尋常百姓人家不能隨便受用,最初給王侯之尊遮風擋塵,并成為王權禮儀的一種裝飾。后來還有小一些的羽毛扇,也非一般人家能用。像楚國辭賦家宋玉、蜀國賢相諸葛亮這些“大咖”喜歡鵝毛扇,搖一搖,凝視思之,撲面而來的輕風里含著多少的藝術靈感和智慧花朵。宋玉文賦細膩工巧,諸葛亮妙計迭出,小小的羽毛扇給他們增色不少。
團扇又稱宮扇、紈扇,起初僅限于宮闈之中。漢代班婕妤曾描述:“新裂齊紈素,鮮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潔白精細的細絹如霜雪皎潔,裁成團扇,宛如明月。精致唯美的團扇與才華橫溢、賢淑溫婉的班婕妤相得益彰,更添楚楚女子之風雅韻味。
東漢之后,團扇步出宮闈,流行于民間。匠人以綾羅絲絹等精細材質裁制扇面,其上繪有山水花卉、飛鳥游魚及仕女形象等,文人雅士開始關注團扇,以詩文記之。“歌筵掩團扇。何時一相見。”“手中白團扇。凈如秋團月。”一把團扇,一枚圓月,勾起多少的人生情愫?
宋代是團扇文化比較繁盛的時期。宋代文化氛圍濃厚,文人有心思和精神追求風雅,許多詩人都留下了團扇詩歌,如晏幾道、陸游、蘇軾、黃庭堅等。有的抒寫濃重的故人之思:“團扇賣時春漸晚,夾衣換后日初長。故人零落今何在?空吊頹垣墨數行。”有的抒寫美好的愿景:“護硯小屏山縹緲,搖風團扇月嬋娟。”有的抒寫內心的寂寞與孤獨:“細雨黃梅初熟,微風燕子交飛。手拈團扇寫新題。心事懨懨難寄。”有的感嘆時光飛逝:“秋聲隱地。葉葉無留意。冰簟流光團扇墜。驚起雙棲燕子。”
不過,細細品味,宋代詩人筆下的團扇詩歌,似乎局限于狹窄的境界之中。這也不奇怪,團扇既是身邊之物,輕盈纖小,細搖輕風,怎么能承載那么多的金戈鐵馬、浪卷沙濤呢?團扇,以其婉約之姿,清瘦之態,承載著淡淡的鄉愁。
宋之后,團扇的生命力依然活躍。明代,團扇與折扇涇渭分明,女人用團扇,男人用折扇。團扇世俗化后,詩人們似乎無暇或者難有情趣顧及團扇了,詩歌韻味漸漸減淡。清代,團扇似乎更多地轉化為一種精美的工藝品,唯有龔自珍、朱彝尊等少數文人仍將其融入詩中,賦予新的生命。至于現代詩人,我印象最深的是被譽為“當代李清照”的沈祖棻留有一首《蝶戀花》,“團扇恩深,長戀君懷袖。百草千花情謝后,香蓮自覆連枝藕”,這也幾乎成了團扇詩歌的絕響。
(作者為中國作協會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