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門專業,被時代點名,有些事情,你在高考前很少聽說,比如“生物反應器控制系統”“柔性顯示材料的集成制備”“體外合成蛋白質路徑優化”,這些聽起來像是課本之外的詞匯,離你的生活很遠,卻又實實在在地站在了世界科技進步的潮頭。當你真正邁進大學,你會發現,有些專業,不是熱門,也不刻意討好,但它們“被時代點名”,在未來產業的圖譜上占據核心一環。
今天要講的,就是兩個這樣低調卻強大的專業:生物工程、電子信息材料。它們不是每一個人都熟知的專業名稱,卻是無數科技突破和產業升級背后的關鍵推手。而在全國高校中,能將這兩門專業做得又硬核又實用的,華東理工大學,是當之無愧的一員。
起點,從全國A類專業出發,中國教育部“雙萬計劃”公布的結果里,有名字格外扎眼:生物工程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入選國家重點支持專業方向。這不是一紙榮譽的堆砌,而是從師資力量、科研投入、產業成果、國際影響力多個維度對高校專業的系統評估。
華東理工大學的生物工程專業,起步于1970年代,至今已有50余年積淀,是全國最早設立該專業的高校之一,在發酵工程、酶工程、生物反應工程、合成生物學等方向全國領先。2023年,該專業所在的生物工程學院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多項,企業委托項目30余項,其中與科倫藥業、復星醫藥、華大基因、輝瑞制藥等建立了長期聯合研究機制。
而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電子信息材料方向),近年來依托“高端化工材料綠色制造學科創新引智基地”的學科高地,逐步向柔性電子、信息感知材料、半導體光電材料等前沿領域發力。該專業科研團隊研制出的二維有機薄膜憶阻器研究,已在行業中實現小規模量產,并與多家公司建立產業合作接口。
如果說“課程表”是專業的基石,那么“產業鏈”就是它的動能來源。華東理工大學最值得被稱道的地方,不僅是“教什么”,而是“如何把學生送到真正需要這些知識的地方去”。
例如,在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學生從大三開始就有機會參與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課題研究。每年都有學生參與學生研究訓練計劃,在校期間即能作為第一作者或共同作者發表科研論文。今年學生團隊發表關于“光伏電解水”項目,并獲第十九屆“挑戰杯”全國特等獎。
生物工程方向,則更加注重與企業的聯合開發。學院已與生物反應器工程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生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上海)及上海生物制造產業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三個國家級科研基地建立完整教學體系。學生還通過“企業命題+學院輔導”的方式,參與真實項目研發,與楓華合生孵化器公司運營,作為徐匯乃至上海在合成生物學領域的重要布局,聯動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和資金鏈,為合成生物學的初創企業和研發團隊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服務,許多課題最終可轉化為畢業設計直接結題。趙黎明教授帶領學生團隊設計了首個谷氨酸棒桿菌的光遺傳系統LightOnC.glu,實現了對基因表達的時空精確調控,補充了生產氨基酸和高價值化學品的生產產業鏈空白。
換句話說,在這里,專業不只是為了考試和論文,而是對接產業,參與真實價值鏈的“課程延伸”。
這樣的專業培養體系,直接拉高了就業起點和發展質量。據《華東理工大學2023年本科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顯示:生物工程專業就業率為96.32%,升學率達36.8%,其中進入復旦大學、上海交大、中科院、帝國理工等名校繼續深造者超過100人;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含電子信息方向)就業率達95.87%,其中簽約單位中,近45%為世界500強或國內龍頭企業。
值得一提的是,該兩大專業均為“國家工程實踐教育中心”重點支持專業,校企聯動培養模式穩定,企業認可度高、復合能力強、轉型空間大,幾乎不存在就業難或專業受限的情況。
有人說,選大學就是選城市,而選專業,就是在為自己的思維方式做長遠的布局。
在生物工程里,你學會敬畏生命系統與微觀規律;在電子信息材料里,你理解結構、感知與人類生活之間的隱秘聯系。這兩門專業,既是對科學的鉆研,也是對產業未來的參與。
當你選擇它們,不是為了跟風熱門,而是在用一段看似平凡的求學經歷,奠定你未來進入核心領域的可能。而華東理工大學,正是那所能讓你“靠專業走得更遠”的地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