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卯東游”是張謇人生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也是張謇走向世界的一個新的起點,在張謇研究中至關重要。7月5日,張謇“癸卯東游”研學活動暨學術沙龍在南通張謇企業家學院舉行。來自江蘇省張謇研究會、江蘇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及社會各界的70余位嘉賓參加活動。江蘇省政協原副主席、江蘇省張謇研究會名譽會長、江蘇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長羅一民現場分享學術報告《張謇與日本》。
張謇的一生與日本“剪不斷、理還亂”。羅一民說:“過去我們研究張謇和日本的關系,往往側重于甲午戰爭和1903年‘癸卯東游’兩個歷史階段。但我覺得張謇的一生都與日本深度交集,他對日本的態度與觀念因時而變。我們有必要在完整梳理張謇與日本關系的基礎上,透過他所有的對日主張,去領會其中隱含的思想理念和精神實質,在加深對張謇認知的同時,也尋求我們當今處理中日關系的啟示。”
羅一民將張謇一生與日本的交集概括為5個階段,即早年的“知日派”、甲午戰爭期間的“戰日派”、甲午戰后的“制日派”、晚清末年的“仿日派”、辛亥革命后的“防日派”。
在早年的“知日派”階段,張謇不僅在20歲出頭的年紀便敏銳覺察到日本的野心和威脅,還在“壬午兵變”后提出系統的應對策略,強調戰備與自強;在甲午戰爭期間的“戰日派”階段,面對日本借朝鮮問題挑起戰端,張謇是清廷內部堅定的“主戰派”代表,認為只有展現“戰勢”,才能迫使日本就范或促使列強調停,爭取有利和局;在甲午戰后的“制日派”階段,甲午戰敗及《馬關條約》的屈辱,使張謇認識到僅靠軍事“戰日”已不足,需要從經濟、政治等多方位“制日”;在晚清末年的“仿日派”階段,張謇轉變思想,認為要制日必先自強,自強需學先進;在辛亥革命后的“防日派”階段,張謇對日態度以警惕、戒備、防范為主,甚至“反日”。
縱觀張謇一生與日本的關聯,羅一民認為,張謇對日本的態度隨中日國力對比、關系演變及自身認知深化而動態調整,其核心始終是維護國家利益與推動現代化。“愛國主義底色,是他所有對日主張的根本出發點。”
自6月3日擱筆,羅一民此次帶來的《張謇與日本》報告,是其最新研究成果的第一時間分享。“報告充滿辯證思維,讓我們看到了張謇日本觀‘變化’當中的‘不變’,為我們全面系統認識張謇的日本觀提供了一條清晰可辨的理論線索和思想邏輯。”江蘇省張謇研究會會長、南京藝術學院原黨委書記管向群表示,這場報告不僅為進一步深化、拓展張謇研究領域提供了啟示,也為今天分析研究國際問題提供了歷史啟示和借鑒意義。
如今,我們要在更宏闊的歷史與時代背景下審視張謇“癸卯東游”的歷史必然性與卓越前瞻性,并深刻理解其當代價值。當天下午,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張云結合親身工作與生活經歷,分享了他對中日關系的看法。
張云在日本新潟大學任教近20年,長期研究國際關系中的認知問題。在他看來,中日關系中面臨的一個很大挑戰是社會認知問題。“如何改善彼此的信任度,或許就需要像張謇這樣的社會力量。張謇作為民間人士,在當時能夠接觸到日本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高層人際網絡,這放到今天都很不容易。我想,這也是我們今天的時代所需,即聚力社會層面,多做一些民間交流活動。”
學術報告結束后,嘉賓們就中日關系問題紛紛發問,如“日本對中國的‘誤認知’主要有哪些,如何消除”“如何看待中日產業競爭”等,現場掀起一陣陣討論熱潮。
此次活動,是張謇“癸卯東游”研學活動在國內培訓的開端。活動由江蘇省張謇研究會、江蘇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張謇企業家學院主辦。據介紹,張謇企業家學院自2021年成立以來,累計培訓12.6萬人次,已成為學習、研究、宣傳、培訓、實踐張謇精神的重要基地。
江南時報記者 張雅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