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徒倆分析玉米生長情況。徐磊攝
□徐磊 陳陽 本報記者 姜斌 劉暢
“這兩年,我們師徒負責的地塊,年種植產量均保持50斤/畝的幅度增長。今年,我倆準備繼續努力,爭取再創產量新高……”
進入夏管以來,在北大荒農業股份二九〇分公司的田間地頭,隨處可見三三兩兩討論技術的“新老”組合,通過這種“搭班子”“結對子”的田間管護新模式,讓行之有效的“傳統”農業生產經驗與智慧數字并存的新型農業科技,在師徒間得到高效的“流淌”傳遞、有機互融,為分公司高標準、高質量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與持續種植高產攻關注入了源源不斷的生機與動能。
在軍犁管理區示范田,青年農業工作者遲洪波正通過終端APP,查看了解近800畝水稻秧苗的生長情況,隨著他熟練地操作,分布在大田中的10余個農情基站采集的數據僅需幾分鐘便盡數掌握。
“農情數字化采集現在已經成為我們這一代農業工作者的標配,而且隨著各類新型農業科技的不斷升級迭代,農業工作還會越來越輕松。”從剛剛參加工作時的全靠“眼”和“腿”,到現在智能化、數字化設備集成逐漸主導了田間管護,短短幾年時間,遲洪波見證了現代科技給農業生產形態帶來的改變。
“從目前采集到的農情信息來看,接下來可能會出現雜草……”遲洪波的話還沒說完,不遠處的另一位種植者已經走近,“小遲啊,這兩天氣溫高,現在還是水稻分蘗的關鍵期,不能上水,通知種植戶勤觀察吧,我怕草長出來。”
來人正是遲洪波的種植戶師傅張玉春,超過20年的種植經驗,讓他有著各農時階段重點工作的敏銳性。“我這正要給你打電話呢,基站采集到的資料分析,也是會有草情……”現代農業基站數據采集與“傳統”經驗分析得到的結果達成了一致,說話間,一條關于近期除草封閉的農業指導意見便由遲洪波發送到微信群內。
蹲在新修建的現代化智慧農渠上,師徒二人又開始分析苗情情況。“智慧農渠就是好,今年我幾乎沒怎么管,這秧田里的水位保持得真不錯,跟最佳標準的誤差都是用毫米來計算的。”面對新型農業設備帶來的成效,張玉春不由得直豎大拇指。“那你告訴我噴施返青肥的時機也不賴啊,噴完就連著好幾個晴天,養分全吸收了,看這苗的長勢,今年又得破這塊地的單產紀錄了吧!”對于師傅傳授的經驗,遲洪波也是打心底佩服。
而在分公司玉米高產攻關示范田內,另一對師徒此時正對移栽后的玉米生長情況進行分析記錄。“玉米移栽與水肥一體化這兩項新技術牛吧!比同期播種的幼苗現在得高出三分之一了。”青年農業工作者董振華打趣地說著。而他的師傅,有著30年農業一線工作經歷的宋其海,正專注地翻看著幼苗葉片情況,“該中耕了啊!看這葉片,有點缺肥了。”
看出了董振華的不解,宋其海俯下身子,扒拉起了土塊,在手中捏碎又散落。“我知道你想說前兩天剛噴完葉面肥,但是這土有點輕微板結了,近期中耕一下,能更好地促進微生物活動,有效提升肥料養分。”董振華仍不言語,只是拿出手機,記下師傅的指導意見。
來到地塊更深處,在新型水肥一體化設備的加持下,已經比小腿高的玉米秧苗正在風中搖曳,相互摩擦的沙沙聲預示著今年的好收成。“老宋,你這些種植經驗夠我學半輩子。”董振華由衷地發出感慨。看著一望無際、滿眼翠綠的大田,宋其海回應說:“現代農業科技與新型農業技術才更重要啊!”
科技興農的成效擺在眼前,師徒二人心中都清楚,只有用好農業技術提“針”織錦,提升科技化水平發揮運“針”之力,在環環相扣、緊密銜接的穿針引線間,將穩產高產這個“錦”的底子打好,再通過成熟的經驗錦上添花,才能讓種植單產愈加豐滿……
近年來,北大荒農業股份二九〇分公司持續發揮“新老”農人優勢,走出了一條“新農人”主攻科技化、“老農人”指導判斷的農業發展新路子。使經過時間驗證的“傳統”經驗有了用武之地,讓現代農業基礎設施、新型農業技術更好得到應用推廣,促進不老的“經驗”與常新的“科技”有機互融,產生了“1+1>2”的效果,促進地區農業種植單產得到穩步提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