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的江蘇鹽城響水縣三圩鹽場,燈光映照下,水面泛起粼粼波光,一筐筐活蹦亂跳的斑節蝦被捕撈上岸,這些素有“蝦后”之譽的海鮮珍品即將連夜裝車,發往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的水產市場,眼下,正值響水10萬畝斑節蝦的集中捕撈季,每天有數萬斤的鮮活斑節蝦從這里出發,“跳”向全國食客的餐桌。
響水斑節蝦。圖片來源/鹽城新聞
斑節蝦色彩艷麗,具有斑節狀的花紋,不僅個頭大,肉質還十分鮮美,素有“蝦后”之譽,而這些深受市場青睞的秘訣,就藏在響水縣的一方方育苗場與蝦塘里。過去,響水縣作為傳統的鹽業產區,大片的鹽池制約了農業的發展,但其土壤和水體中所含有的礦物質,加之適宜的鹽度和PH值,十分適宜斑節蝦的生長。
近年來,當地大力推行“退鹽轉養”的政策,把鹽池改成了蝦塘、魚塘,發展起了養殖漁業。靠著這一池池碧水,響水養出了全國市場上幾乎過半的斑節蝦。如今,全縣斑節蝦養殖面積達10萬畝,不僅成為江蘇最大的養殖基地,還憑借著優良的品質,獲得了國家地理標志的認證,“我們養殖的斑節蝦,從開始投喂生物餌料,到后期投喂冰鮮魚活食,全程保證斑節蝦品質。”響水海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蔣從兵說,這些優質水產品不僅銷往長三角、珠三角等國內主要消費市場,還出口到日韓等國家。
響水縣的蝦塘。圖片來源/鹽城新聞
生態養殖模式更確保了蝦肉的品質。響水縣采用了江蘇省海洋研究所提供的蝦、蟹、貝立體養殖模式和生態原位凈化技術,實現了錯峰上市,并提升了綜合效益。2024年,當地引進了海捕蝦苗并進行野化馴養,從源頭上優化了蝦的品質。
這種模式帶來了顯著的經濟效益。作為核心養殖基地的江蘇三圩鹽場,以2.1萬畝的養殖面積成為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范區,當地也通過采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帶動了200多戶農民參與斑節蝦養殖產業。響水縣水產養殖技術指導站站長謝明表示,今年斑節蝦畝產預計在80到100斤,總產量5000噸,產值15億元。
“以前種地收入低,現在養蝦,一畝能賺5000元以上!”這是不少轉型養殖戶的真實寫照。養殖戶李建國以前是鹽場工人,現在轉為養蝦,日子越過越有奔頭。據謝明介紹,今年全縣斑節蝦畝產預計在80到100斤,總產量5000噸,產值可達15億元,養殖戶畝均效益基本都在5000元以上。目前,正值捕撈季,收購商的保鮮車直接開進塘頭。外地客商蔡國安表示:“響水斑節蝦口味好、品質佳,我們一天收購2萬多斤,主要銷往上海、南京、廣州、廈門等各大市場?!?/p>
夕陽西下,養殖戶們站在塘埂上,望著工人們忙碌的身影,盤算著未來的發展計劃。響水縣持續推進海洋經濟戰略,依托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區,已形成育苗、養殖、加工、銷售的全鏈條體系,并探索“海上風電+養殖”的新模式。
“下一步,我們將做優‘響水斑節蝦’品牌,放大品牌效應,讓斑節蝦成為我縣農業的一張亮麗名片。”謝明站長說。當地計劃發展深加工產業,開發蝦仁、蝦醬等產品,進一步提升產品附加值。從鹽堿地到“藍色糧倉”,斑節蝦在響水縣“跳”出了致富的新高度。這片曾經的鹽田如今煥發出勃勃生機,不僅為當地農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益,也為全國消費者提供了優質的海鮮產品。夜幕降臨,三圩鹽場的燈光依然明亮,工人們繼續著捕撈作業,這些鮮活的斑節蝦將出發“跳”向大江南北的餐桌,繼續講述著響水這個沿海小縣的致富故事。
文/李梓昕
資料來源:中國江蘇網、我言新聞、今日響水、響水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