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家人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深夜看見孩子在臺燈下縮成一團的小背影,再瞅瞅書包里皺巴巴的試卷,還時不時聽到孩子說“我討厭上學”,簡直愁死個人!不過呢,厭學這事兒啊,其實啊,它不是什么洪水猛獸,而是孩子在向世界發求救信號呢!今天咱就用五把鑰匙,打開那扇被誤解的教育之門。
第一把鑰匙,是理解厭學的密碼。當孩子說“學不進去”的時候,其實他們就像在知識迷宮里暈頭轉向呢!你就想想,把咱成年人在職場上的壓力,全都塞到一個十歲孩子的書包里,那數學公式就跟纏人的藤蔓似的,作文題就像無解的謎語。有些孩子在興趣的荒漠里都快干巴了,有些在競爭的叢林里找不著北。咱得蹲下來,用孩子的眼睛重新看看這世界。
第二把鑰匙,是創造學習情境。咱可以把乘法口訣變成跳房子的格子,用樂高積木搭出古詩里的亭臺樓閣。在北京的胡同里上數學課,孩子們用卷尺量四合院的飛檐;在上海的弄堂英語角,外教和孩子比賽用上海話講繞口令。當知識從試卷上“活”過來,變成能摸得著的體驗,學習就再也不是苦差事啦!
第三把鑰匙,是調整家庭氛圍。餐桌上的數學題,客廳里的單詞卡,這些“教育痕跡”說不定正讓孩子焦慮呢。咱可以把書房變成探險基地,用帳篷隔出個閱讀洞穴,用熒光筆標記的藏寶圖引導孩子學習。深圳有個張女士,她不追著問孩子考試名次了,改和孩子討論《三體》里的物理知識,結果她兒子的書桌堆滿了自己寫的科幻小說,牛不牛!
第四把鑰匙,是培養成長型思維。咱可以說“這次沒考好,說明大腦在擴建新電路”,“寫不出作文,是因為故事精靈迷路了”。用童話一樣的話去說失敗,可比說教有用多啦!杭州有個李老師,讓學生做“進步存折”,每次有進步就存“勇氣幣”,期末能換科技館門票。當孩子會用“顯微鏡”看自己的成長,焦慮就變成期待啦!
第五把鑰匙,是建立支持系統。厭學可不是一道單選題,得家庭、學校、社會一起努力。上海有個中學搞了個“學習急救站”,有退休教師和大學生志愿者幫忙,用游戲化學習讓孩子重新有信心。家長互助小組里,媽媽們想出“錯題博物館”的點子,把孩子的錯誤變成能摸得著的展品,用幽默化解尷尬。
教育可不是流水線上的質檢,而是培育生命的園藝。當孩子說“我討厭學習”,說不定他們想說“請讓我找到自己的學習方式”。咱別老盯著標準答案啦,用好奇心去養好奇心,用探索欲去點探索欲。那些曾經被孩子嫌棄的課本,說不定哪天清晨,就變成孩子主動翻開的魔法書啦!
主講人:北京知名青少年心理咨詢師郭利方,國家心理咨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具有心理學、社會學、家庭教育等專業背景,接受過我國多位著名的心理學家的教學、指導。自2008年大學攻讀心理學以來,一直全身心地致力于心理學及心理咨詢的學習與深造。不斷地進行自己成長與完善,并定期地接受專業的督導,心理咨詢多年,具有較豐富的咨詢經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