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家長朋友們!你們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家里青春期的孩子“哐當”一聲把門鎖上,“噔噔噔”摔門就走,跟你說話也冷得像掉進冰窟窿,這可把咱們愁壞了,天天焦慮得不行。但這扇緊閉的門背后,藏著孩子想要自己獨立呼吸的小渴望呢。那怎么把和孩子的對抗變成好好對話呢?答案就在理解里藏著喲!
咱別老想著當裁判,要做觀眾席上熱情的啦啦隊長。孩子要是說“你們根本不懂我”,這時候真正的危機不是孩子叛逆,而是咱家長老愛用“為你好”去衡量一切。咱得把“你應該……”換成“聽起來這件事讓你挺難受的”。就像體育解說員那樣,復述孩子的感受,比如說“你為了社團比賽熬夜,結果還被老師批評影響學習,換誰都委屈啊”。這么一“情緒翻譯”,能讓孩子消消氣,70%的防御姿態都沒啦!有個父親做了個對話實驗,連續三周每天就問一句“今天有啥新鮮事兒?”嘿,孩子主動分享的頻率一下子就翻了四倍!
然后呢,要在生活的縫隙里種下信任的種子。要是大半夜發現孩子在看星座運勢,別一上來就問“在看啥呢”,可以試試說“最近你總查星座,是不是學習壓力太大啦?”有個17歲的小林,發現媽媽偷偷把他的動漫手辦擺上書架,他居然破天荒地說“其實那些角色讓我懂了友情”。心理學家管這叫“非對抗性關注”,就是通過日常小事讓孩子知道“我看到你了,不是只看到你的問題”。
再就是用生活場景搭溝通的跳板。別老正襟危坐在飯桌上談心,咱可以在洗碗的時候聊聊班級八卦,堵車的時候討論討論偶像緋聞。有個媽媽發現兒子開車的時候話特別多,就每周專門留“車載電臺時間”。結果三個月后,孩子主動說“其實我挺羨慕你當年考美院的事兒”。這種“情境緩沖帶”能讓對話沒那么大壓力。
還有啊,得接納和孩子沖突是難免的。孩子要是吼“你們就是控制狂”,咱別解釋“我們只是擔心”,不如承認“是,我們有時候管太多了,但你知道嗎?你每次頂撞我,我都怕得要命,怕失去你”。這么一“脆弱暴露”,說不定能換來孩子意想不到的回應呢。就像暴雨后會有彩虹,沖突后的和解能讓親子關系更鐵!
咱要培育“第三空間”的默契。一起養盆綠植,每周換本書看看,甚至搞個專屬暗號,比如聽到《后來》就代表“我要抱抱”。這些事兒看著挺幼稚,其實是情感的緩沖區。有對父子發明了“星際通訊”游戲,用紙條寫“母艦已補充能量”,其實就是說“媽媽今天沒嘮叨”。
教育學家李鎮西說過“青春期不是要修補的裂縫,是正在長的年輪”。咱別老想著改造孩子,要學會在孩子的世界里當安靜的觀察者。那些和孩子的激烈對抗,最后都會變成一起成長的印記。記住啦,最好的溝通不是消滅差異,而是讓差異變成互相理解的階梯!大家都試試這些方法,說不定能和孩子處得像好朋友一樣呢!
主講人:北京權威青少年心理咨詢師郭利方,國家心理咨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多年的個案咨詢,積累了豐富的咨詢經驗,有卓越的咨詢效果。經過整合以人本主義為中心,結合青少年自身學校人際、師生、同學關系,親子關系,在校成績等綜合全方位因素針對性心理咨詢,同時給予父母在孩子成長中遇到的心理問題專業性指導,走出了一條獨特而有效的咨詢道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