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7月9日報道 日本雅虎新聞網7月5日刊登一篇文章,題為《雙座戰斗機為何重新受到青睞?》,作者是竹內修,編譯如下:
曾經因技術進步幾乎被淘汰的雙座戰斗機,如今同樣因技術的發展而重新受到關注,在各國的下一代戰機計劃中擁有了自己的位置。未來,雙座戰斗機將會扮演怎樣的角色?
即使在今天,也有一些雙座戰斗機仍在服役,例如F/A-18F“超級大黃蜂”艦載戰斗機。但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服役的雙座戰斗機大多用于轉換機型時的訓練。對于21世紀初服役的F-22“猛禽”隱形戰斗機以及日本航空自衛隊正在引進的F-35“閃電”Ⅱ型戰斗機,即使是訓練也可以在模擬器上進行,因此并未研發雙座機型。
直到最近,人們還認為雙座戰斗機將會徹底退出歷史舞臺。但隨著被稱為“協同作戰飛機”(CCA)的無人機系統的出現,雙座戰斗機有可能再次流行。
美國空軍正在推出F-15戰斗機的最新版本——F-15EX“鷹”Ⅱ型戰斗機。5月在日本千葉縣幕張展覽館舉行的防務展上,研發和生產F-15EX的波音公司舉行了關于該戰機的新聞發布會。
波音表示,F-15EX可以由一名飛行員操作,但在一架有人駕駛戰斗機控制多架CCA的情況下,像F-15EX這樣的雙座戰斗機更為合適。
此外,韓國航空宇宙產業公司(KAI)正在研發國產戰斗機KF-21“獵鷹”,6架KF-21原型機中有兩架是雙座機型。
據KF-21項目負責人介紹,雙座原型機主要用于訓練主力飛行員和供國內外人士試駕,并未被賦予控制CCA的能力。
他還表示:“KAI和韓國空軍正在研發一種作戰概念,讓KF-21控制多個CCA。如果這一概念投入實際應用,對于單座KF-21的飛行員來說,控制多個CCA將是一個沉重的負擔,因此很有可能推出以控制CCA為主要任務的雙座量產機。”
法國和其他歐洲國家在2010年前后進行了名為“神經元”的無人駕駛戰斗機系統的研發。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無人機系統被認為難以與有人駕駛飛機協同行動,因此提出了由操作員坐在“陣風”或“鷹獅”等雙座戰斗機后座操控一架“神經元”無人機的概念。
然而,隨著無人機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現在不僅認為無人機能夠與有人機并肩飛行,還能依靠人工智能發動攻擊。
隨著無人機的普及,只有人類才能做出可能危及生命的攻擊決策的“人機協同”概念正在逐漸確立。
對于一名有人駕駛戰斗機飛行員來說,CCA做出攻擊決策并非特別困難,但在“人機協同”的概念下,無人機越多,飛行員的負擔就越重。因此,開發雙座戰斗機并配備一名操作員來控制無人機以減輕飛行員的負擔不失為一個合理思路。(編譯/劉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