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碑上的書法,不僅彰顯出一種境界感,而且你會發現,這種高大的狀態,更加突出了一種聳立的感覺,同時,每一個字,都有著傾斜度,只不過,傾斜度有著明顯的不同,正是因為這種傾斜度不同,更加突出了一種跌宕起伏的狀態感,相信,對你也會產生一種積極的影響的。
用傾斜度,表現生動之感,相信,這一點,很多朋友都已經關注到了,也是我們在今后書法中應該堅持的方向,期待你的應用。
這幅作品,還有一個比較突出的特點,那就是在線條上,我們也能夠看到,線條上,表現的都是比較均勻的,線質很高,但是,卻有著濃淡之分,這種特點,不知道你是怎么樣理解的,筆者認為,這種濃淡的處理,更加精彩,是一種層次感的表現,你咋看呢?
照片中的石碑,古樸而莊重,那七個鮮紅的大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顯得格外引人注目。據拍攝者描述,這些字體極具特色,很可能是模仿毛澤東先生的書法風格,即我們常說的“毛體”。然而,正是這份獨特的韻味,使得部分字跡在未經專業訓練的人眼中顯得難以辨認,尤其是第五和第六個字,更是激起了廣大網友的好奇心與探索欲。
我只認出界字和隆字。“界”字展現出上下均衡、重心穩定的特點。上部“田”字方正,下部“介”字則略顯靈動,兩者結合,既穩重又不失活潑。在書寫“界”字的下半部分“介”時,毛主席采用了更加自由奔放的筆法,使其幾乎擺脫了楷書的嚴格框架,這樣的處理賦予了整個字以生動和流暢的特質。
“田”字的橫豎筆畫均勻有力,橫畫抗肩(即微微上揚),豎畫垂直或略帶內擫,以體現其方正之感。下部“介”字的撇捺是此字的點睛之筆,撇畫應長而有力,捺畫則通常較為厚重,且往往高于撇畫,形成左低右高的態勢,以增強字的動感和穩定性。通過手腕的靈活運轉,將筆畫連貫起來,形成一氣呵成的效果。在書寫“界”字時,應當注重墨色的深淺變化,通過運用濃墨與淡墨的對比,以及干濕筆觸的運用,來豐富作品的層次感和視覺沖擊力。
運筆時,應做到中鋒行筆,力透紙背,同時注重提按、轉折等技巧的運用,使筆畫既有力又富有變化。
“隆”字左右兩部分的比例和呼應關系,左部“阝”應略窄而右部“生”應略寬,形成左收右放的態勢。“阝”部的橫撇彎鉤寫得流暢而有力,橫畫短而直,撇畫略帶弧度,彎鉤部分則需圓潤自然。“生”字的豎畫挺拔有力,作為整個字的支撐;橫畫則應注意與豎畫的穿插關系,形成穩定的結構;最后一筆長橫則往往作為全字的主筆,應寫得厚重而富有變化。
看到這幅書法,不禁想起朋友的問題:為什么有些沒練過書法的人比練過的人寫字要好看?問的這種情況,在現實社會中是存在的,只能作為特例,沒有普遍性。
先來說“有的人再練字也寫不出漂亮的字”,如果一個人再怎么練字,也寫得不漂亮,那就是兩個方面有問題。第一方面是下了死功卻沒反思。天天練字,生搬硬套,沒有思考,一點也不靈光。筆者就曾看到過有人寫字,寫了二三十年,卻仍是老樣子,他可比誰都勤奮,幾乎每天都要寫。可惜只是動筆,沒有動腦。第二方面是走錯了路,明明不喜歡某種字體,某個古代書法家的字,卻看到很多人在學,也跟著學,弄得越寫越壞,還有的搞“自我體”,以我為尊,天天練字,對外宣稱“自成一家”。
以上兩種情況,都是沒有深入學習書法造成的,學習書法寫字,既要動手,更要動腦,還要低調的多向老師求教,切不可妄自尊大。
再來說“有的人不練字也寫的漂亮”。的確有人沒經常練字,也寫的很好。但是有個前提。那就是所處環境的氛圍熏染,也就是常說的耳濡目染。
筆者曾遇到過一個中學生,她寫的鋼筆字是班上最好的,在全校舉辦的寫字比賽中,還獲過獎。問她學過書法嗎?她說沒有。沒學過,寫這么好,可能嗎?跟她聊天的時候,她提到了她爺爺,她爺爺是個寫毛筆字的,她常常看爺爺寫字,還照著寫。你瞧,這根本不是天生的,而是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自發學習產生的結果。
筆者還認識一位五十多歲的男子,他在當地農村算是寫鋼筆字最好的,人人都稱贊他。問他練過書法嗎,他也說沒練過,根本不知道書法是什么。后來交談才知道原因。他上過高中,看見老師寫的粉筆字很漂亮,心里就羨慕,后來在村委會做事,他就專干寫字的活兒,他除了寫字,還看報紙,每當看到報紙上出現的好看的標題字,也照著寫。幾十年下來,他寫的鋼筆字很漂亮,還能拿著毛筆寫春聯,寫標語。
從上面的兩個事例來看,都不是天生的,是受到環境的影響而自發產生的學習傾向,并且用心了,自然而然就寫得漂亮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