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書法,最繞不開的一項,就是王羲之筆法,王羲之號稱“書圣”,把漢晉的古拙之風,改為飄逸、俊麗,真正進入藝術行列,越來越多的人,被其風姿吸引,愛上且練習書法。
譬如后世的智永、虞世南、歐陽詢、顏真卿、張旭、米芾等,歷朝的名家,均由“王字”發跡,不夸張的說,學會王羲之筆法,就是把握書法的“命脈”,特別是他的行書,最是精妙、生動。
可惜魏晉時期,沒有高桌,書壇“尚韻”,作品篇幅短小,不能系統、完善的掌握筆法, 幸好唐朝時期,懷仁及其團隊,耗費20余年,編撰出《圣教序》。
王世貞評價:“《圣教序》書法為百代楷模……極備八法之妙,真墨池之龍象,蘭亭之羽翼也”,《圣教序》雖是集字,但是毫無生疏、不自然之感。
他們編撰時,每個字精挑細選,找出最標注、最精到的字體,深入剖析結體、筆法等,依據勢態,以及筆鋒、墨色變化等,仔細的排布章法,有時同一個字,找出幾十字,不斷對比。
從而保障前后筆勢相接,氣韻暢通,猶如親筆一般,目前《圣教序》原稿失傳,僅有拓本傳世,種類繁多,其中很多的字跡漫漶,模糊不清,還有刻刀的僵硬感,并不適合臨摹。
幸好近期,找到一幅精善的“宋拓本”,拓印時間早,用筆的絞轉、頓挫,以及中庸氣息,盡數保留紙面,不過卷內字體,略有缺損,于是日本的專家,采用高科技,將其修復。
幾經周折,終于成功復原,制作出《圣教序》無缺損的“三井本”,全卷一字未損,此帖最大程度上,保留用筆痕跡,將運筆的頓挫、提按等,以及線條的墨色、輕緩對比,盡數顯露出來。
著墨濃郁,字跡立體,筆筆干練清晰,揭露了最純正的王羲之筆法,就像卷中“文”字,中鋒衄錯的頓折感,清晰可觀,撇畫的圓弧,不似有些拓本,改變王羲之的暢意、圓勁,產生頓折之態。
撇畫平滑流暢,內在勁力洞達,把“王字”骨肉兼具、飛動俊逸的美感還原,而且相比原作,專家修復時,把字體略微放大,體勢明朗、開闊,更利于觀察內在布局,還有精微的筆畫變化。
總的來說,這幅《宋拓圣教序》無缺本,與真跡相差無幾,非常適合臨摹,從中學習“二王”筆法,夯實基礎,提升水平,若是盡數掌握,之后臨寫名家法帖,或者王羲之其他的范本,就有法可依,快速掌握。
而今,我們對《宋拓圣教序》無缺本,進行1:1超高清復刻,推出便攜經折裝,全卷加入現代字注釋,幫助初學者識讀,非常適合臨摹與欣賞,與原作毫無二致,見此品如見原作,市面獨此一家,若您喜歡可點擊下方鏈接一觀。
作品為我店獨家版權,侵權抄襲者必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