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腔同外界環境直接相連,為了保護脆弱的鼻粘膜與鼻纖毛組織,鼻腔內部會分泌一定量的潤滑物,當這些物質干燥后便會淤積在鼻腔內部,形成我們常說的“鼻屎”。當鼻屎累積到一定程度后,會對黏膜與神經產生刺激,讓人“情不自禁”地伸手去掏,以至于不少人形成沒事就挖挖鼻孔的習慣。
然而,頻繁地掏鼻不僅無法使鼻腔內部變得更為清潔,還可能成為多種疾病的助推劑,若您不想被這4種病情找上門,可得管住手,合理清潔鼻腔。
1.誘發鼻出血,損傷鼻粘膜
人體鼻腔內部的毛細血管豐富而脆弱,頻繁地掏挖鼻孔可能會損傷血管,導致鼻血溢出。而長期有類似習慣的人群,還可能直接對鼻粘膜造成機械性損傷,甚至誘發鼻粘膜水腫、糜爛等問題,以至于使得鼻粘膜失去原本具有的保護與濕潤作用。
鼻粘膜受損帶來的問題很多,失去其保護作用后,外界病原體更容易直接通過鼻腔進入人體內部,繼而導致慢性鼻炎、鼻竇炎等病況,對日常生活影響不小。
2.誘發過敏性鼻炎
健康人體的鼻腔內部有穩定且豐富的鼻腔菌落群,涵蓋表皮葡萄球菌、甲型鏈球菌、布蘭漢菌等,這些菌落能夠維持鼻腔內部的生態,促進粘液與潤滑液分泌,從而改善呼吸質量。頻繁地用手指扣撓鼻腔,有不低的概率打破菌落平衡,并且引入外部雜菌,從而導致細菌感染過敏性鼻炎癥狀。
而且有案例表明,鼻炎可能成為顱內感染的重要誘因,而后者對健康的危害極大,不可輕視。
3.加深老年癡呆風險
部分科學家認為,經常性挖鼻孔可能會導致肺炎衣原體通過鼻腔直接進入腦神經組織,此類病菌能夠侵襲中樞神經系統,誘發大腦β淀粉樣蛋白沉積,其直接后果是加深阿爾茲海默癥,即老年癡呆的風險。
特別是對中老年人群而言,摳挖鼻孔往往已經形成習慣,甚至每天不撓撓就好像欠缺了什么,殊不知這個小習慣,有可能釀成“大禍”。
4.影響鼻子美觀
掏挖鼻孔的過程中,會反復擠壓揉捏鼻腔與鼻軟骨組織,長期如此可能會加快鼻子形變,從而出現“大鼻頭”、鼻子紅腫等變化,特別是對青少年兒童來說,由于自身鼻腔組織發育尚不完善,更容易因外力產生變化,這對鼻梁定型較為不利。
故而,追求鼻子挺拔的人群,也要注意減少摳鼻頻次,以免形成塌鼻。
綜上所述,鼻腔清潔并非小事,居家方便的情況下,可以定期使用生理鹽水浸潤、沖洗鼻腔,軟化鼻內異物之后,再通過吸引器或是棉簽清理細小的鼻屎殘渣。即便是用手摳鼻,也要把握好力度與分寸,可別再傷害鼻腔。
【本圖文由“熊貓醫學”新媒體獨家原創出品,作者棉花,未經授權,請勿轉載、復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