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月前,57歲的周先生無明顯誘因,出現大便次數增多,且大便很稀的情況,當時他以為是吃壞東西了,所以也就沒太當回事。
直到就診前1周,周先生發現上述不適癥狀加重,且還伴有大便帶血、腹痛的癥狀,這時他才感到緊張,故前往醫院就診。
醫生為其查體發現,精神狀態良好,腹部平坦,未觸及腹部腫物;直腸指診未觸及腫物,但指套有血染,便血原因不明,建議入院完善相關檢查,以明確診斷。
入院后,完善結腸鏡檢查,結果顯示結腸腫物,性質待查,惡性的可能性較大,隨后取部分病灶送病理檢查,結果顯示結腸癌。
醫生提醒,結腸癌是原發于結腸黏膜上皮的惡性腫瘤,早期可能無明顯癥狀,但隨著疾病進展,結腸癌患者可出現有大便習慣改變、便血、腹瀉、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等癥狀,因此一旦出現上述不適癥狀,需及時到醫院就診,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排便是每個人每天必做的“大事”,但是說到大便,大家都會覺得惡心,不好拿出來說。
但其實,大便蘊藏著跟人體健康有關的“黃金密碼”,是健康的“晴雨表”。
通過觀察大便的顏色、性狀、氣味、次數及排便感覺等,可以了解到人體腸道的健康狀況。
01
正常大便是什么樣的?
正常的大便應該是黃色或黃褐色,無異味或者只有輕微的臭味,形狀看起來像香蕉或香腸,且表面光滑,可浮在水面上,代表腸道健康。
而且,排便的感覺,一般可以通暢地排出,不會有費力或者里急后重感,并且沒有殘留便意。
專家認為,只有攝取足夠纖維,大便產生足夠氣體,體積較輕,才會先漂浮在水面,數分鐘后留下泡泡,緩緩下沉。
若是出現便秘的時候,多數會感覺腹脹,這是因為大便堆積在腸道里。
當大便堆積在腸道的時間久了,水分就會被過度吸收,所以便秘時的大便都是硬邦邦,形狀一般像堅果的獨立顆粒,或呈顆狀的香腸形,很難排出體外,而且便秘時排的便多數呈現紅褐色或暗褐色。
當腸道消化力出現障礙,食物太快通過消化道,糞便出來就會呈水狀、糊狀,這就是我們所謂的腹瀉。
02
看大便形狀,識別腸道健康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的希頓和路易斯設計了“布里斯托大便分類法”圖表,該分類法將大便分為七類,可以一目了然看出大便各種形狀和腸胃狀態之間的關系。
第1型:硬球狀,難以排出,表示有便秘,患者常無法自行排出。
第2型:香腸狀,但表面凹凸,表示有便秘。
第3型:香腸狀,但表面有裂痕,屬于正常便型。
第4型:像香腸或蛇一樣,且表面很光滑,是理想的便形,是最容易排便的形狀。
第5型:斷邊光滑的柔軟塊狀,容易通過。
第6型:粗邊蓬松塊,糊狀大便。
第7型:水狀,無固體塊,完全呈液體狀。
圖片來源:大便人體健康的“黃金密碼”
03
每天排便多少次,身體更健康?
除了大便的形狀能判斷腸道是否健康,排便頻率也是反映腸道健康的重要指標之一,但排便次數會因人而異。
一般來說,1天大便次數如果不超過3次,或者3天排便1次,同時不伴有排便困難、排便費力,且大便色澤和性狀都屬于正常情況,則屬于正常排便。
如果每天排便次數超過3次,或每周排便次數少于3次,則視為排便次數異常。
正常排便主要通過結腸運動來調控,結腸運動的功能,一般來說,正常糞便經過結腸的時間大概是8~12個小時,所以每天會有規律的排便時間,大多在進食或者晨起時會產生便意。
成人如果每天排便超過3次,嬰兒每天排便超過5次,需考慮腹瀉的可能,如果每周排便次數少于3次,需要考慮存在便秘的可能。
另外,如果患者突然出現大便習慣改變,則提示胃腸動力出現問題,尤其是中老年人,更要提高警惕,建議及時就醫進行篩查,通過結腸鏡、便常規等檢查明確病因,及時處理。
有研究表明,每天的排便次數與我們的整體健康狀況及預期壽命之間存在著不可忽視的聯系。
一項權威醫學期刊上的研究指出,每天排便1~2次的人,相較于排便不規律或便秘的人群,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風險更低,壽命更長。
04
出現這5種異常大便,應及時就醫檢查
1
黏液便
大便中的黏液可能與近期飲食有關,如攝入過多油膩、辛辣食物或含纖維量較高的食物,刺激腸道分泌更多粘液以輔助消化。
通過調整飲食結構,增加蔬菜水果攝入,減少刺激性食物,可自行緩解。
另外,如果出現腸道炎癥、感染、腫瘤等,均可出現黏液便。
正常人大便可有少量黏液均勻混合于其中,小腸炎癥時,黏液增多,均勻地混于大便之中;
大腸炎癥時,黏液不易與大便混合;
腸炎癥時,黏液會附著于糞便表面,單純性黏液無色透明;
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時,分泌的膿性黏液便呈黃白色不透明狀;
惡性腫瘤,如結腸癌可分泌大量粘液,通常伴隨血液或血絲。
2
膿性及膿血便
大便帶血、帶膿液,即出現膿血便,可能與急性胃腸炎、痢疾、潰瘍性結腸炎、阿米巴腸病、結腸癌等疾病有關。
當身體出現痢疾、潰瘍性結腸炎、結腸或腸癌等病變時,常排膿性及膿血便,阿米巴痢疾以血為主,血中帶膿,呈暗紅色果醬樣。
細菌性痢疾以黏液及膿為主,膿中帶血,多呈鮮血狀。
潰瘍性結腸炎可出現持續或反復發作的腹瀉、膿血便,伴有腹痛、里急后重等癥狀。
3
鮮血便
即大便中混有鮮血,主要見于直腸息肉、直腸癌、肛裂及痔瘡等。
痔瘡時常在排便后有鮮血滴落,且不與大便混合,而其他疾病鮮血附著于糞便表面。
如潰瘍性結腸炎等腸道炎癥性疾病,由于腸道黏膜受損,可能出現便血的癥狀,這種出血可能伴有腹瀉、腹痛等腸道炎癥的典型表現。
4
陶土樣便
大便呈黃白色陶土樣,可能由飲食結構影響、膽道梗阻性疾病等多種原因引起。
膽道梗阻性疾病,如膽道被結石或炎癥,當其被堵塞時,膽汁無法正常流入腸道,使得糞便中缺少膽紅素而呈現陶土色。
一般鋇餐胃腸道造影術后糞便也可呈白色或黃白色。
另外,如果長期大量攝入難以消化的高淀粉食物,如土豆、白薯等,可能導致糞便顏色變淺,類似陶土色。
一般通過調整飲食結構,減少高淀粉食物的攝入,通常即可恢復正常,無需特殊治療。
5
黑便及柏油樣便
大便呈褐色或黑色、質軟、富有光澤、隱血試驗陽性,多見于上消化道出現,當上消化道出血50~70ml時即可出現柏油樣便。
如胃、十二指腸潰瘍,以及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胃腫瘤破裂等,均可能出現大便柏油狀、黑色的情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