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佳玲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劉久鋒
盛夏蟬鳴,一大早,在村委會門口的小河壩上,戴永亮和村干部正在幫助施工人員將一根根管道焊接在一起。
“這個接上,自來水從縣城的水庫引來,紅星村就徹底告別旱季沒有水的日子了。”戴永亮滿頭大汗卻樂呵呵地笑道,離別前,也算是了卻了一樁心事。
大山簇擁的紅星村是貴州省普安縣脫貧村之一,2021年6月1日,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公安局民警戴永亮來到普安縣盤水街道紅星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如今4年已過,兩屆任期結束了,他心里卻有很多“放不下”。
在紅星村村委會旁的葫蘆廠房,一排排的葫蘆經過拋光、晾干后整齊堆放,在各條生產線上,村民們忙著對其精加工。“這車葫蘆絲成品已經全部弄好了,準備發往昆明?!币慌裕邪洜I的負責人陳紹勛笑著說。
發展特色產業,增強村級集體“造血”功能,是鄉村振興之策,農民怎樣致富?鄉村怎樣振興?一連串的問題讓剛到村里的戴永亮日思夜想,反復琢磨。
從歷年經驗教訓看,引入重資產項目的失敗風險較大,且受土地性質等限制較多;搞蔬菜大棚等傳統農業的好時機也已經過去,且同質化競爭嚴重,紅星村在規模、品質上都不占優勢。
結合紅星村土地和現有樁網設施實際,經過反復調研論證,戴永亮與村“兩委”決定發展資金投入少、種植要求低、附加產值高、發展空間大的葫蘆產業。
戴永亮多地走訪聯系合適的葫蘆種植戶,讓他們了解紅星村種植葫蘆的優勢,從投產、銷售等方面給予企業最大限度支持,經過他多番努力,云南葫蘆種植戶陳紹勛將產業落戶到紅星村。
2023年4月,隨著戴永亮在紅星村種下第一棵葫蘆,藤蔓沿著樁網攀爬,也給紅星村帶來致富的希望。戴永亮介紹,葫蘆品種、產量不同,價格也不一樣。葫蘆平均畝產4000個,成熟后經過處理,每個葫蘆售價從幾元至十幾元不等。
紅星村的葫蘆產業逐步發展壯大,對于戴永亮來說就像是“看著孩子長大”。葫蘆從種植到加工的每個環節,戴永亮都很熟悉。
葫蘆廠房擴建升級后,再加上深加工工藝,通過在葫蘆上烙刻吉祥圖案或詞語,讓葫蘆成為一種文化載體,單個能賣到上百元甚至更高。
在葫蘆工廠,今年40歲的村民伍大姐正在對葫蘆進行手工串珠加工?!懊刻炷芗庸ひ粌砂賯€,有100多元的收入。”伍大姐說,在家門口務工,家里有事能兼顧到。
“紅星村的葫蘆皮厚質密,做出來的產品細膩生動,品質較好?!贝饔懒两榻B。
面對市場訂制需求激增,紅星村也逐步從葫蘆種植、加工產業向文化創意產業轉換,嘗試將葫蘆開發生產成樂器、酒具、燈具、煙具、蟲具、花瓶……
“買葫蘆除了挑工藝,還得看眼緣,看起來長得奇形怪狀的葫蘆說不定能賣得很貴?!标惤B勛說,葫蘆廠每賣出去一個葫蘆就拿出0.2元錢給村集體,銷量旺的話,一年下來村集體也有十多萬元,可以給村民分紅。
如今,紅星村的葫蘆產業從種植、加工到銷售,已經形成了穩定的產業鏈,每年產值1000萬元左右。
“葫蘆能提升村莊的知名度,吸引游客和投資,更重要的是,它能給村民們帶來希望和歸屬感?!贝饔懒琳f,未來,希望紅星村用“葫蘆”帶動周邊村,串珠成鏈、成方連片,帶動周邊走向共同富裕。
來源:農民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