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廣電·天下泉城客戶端7月9日訊7月9日,濟南市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共同發布和解讀《濟南市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若干措施》。記者從會上獲悉,今年以來,濟南市新增101家省級數字經濟“晨星工廠”,9家先進級(省級)智能工廠,86家基礎級智能工廠。
濟南市工業和信息化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徐磊介紹,近年來,市工業和信息化局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省市關于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決策部署,緊緊圍繞工業強市發展戰略,通過“產業賦能、企業提質、產教融合”,增強新型工業化創造和吸納就業能力,持續激發就業新動能,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以產業布局優化為牽引,拓寬就業“增量空間”。統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發展壯大、未來產業前瞻布局,出臺《濟南市促進先進制造業和數字經濟標志性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建立“鏈長制”工作機制,聚力打造電子信息、汽車、高端軟件、空天信息、人工智能等13條標志性產業鏈、34條重點產業鏈,積極發揮“鏈主”企業龍頭作用,通過“鏈主+配套”模式帶動上下游企業集聚和協同發展,創造更多高質量就業崗位。同時聚焦12條未來產業新賽道,通過“場景開放+生態培育”,吸引更多企業集聚濟南,釋放更多創新型、復合型的就業崗位。
以企業梯度培育為抓手,夯實就業“存量底盤”。實施優質企業攀登倍增行動,推動企業在細分領域做精做強、在創新賽道突圍躍升,目前已形成162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8家獨角獸企業、2619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4631家創新型中小企業等優質企業矩陣,通過培育創新能力強、質量效益高、帶動就業能力強的企業,不斷提升就業吸納能力。同時,積極拓展數字經濟就業新空間,大力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今年以來,濟南市新增101家省級數字經濟“晨星工廠”,9家先進級(省級)智能工廠,86家基礎級智能工廠,持續做好數字化轉型中的崗位挖潛、職業能力提升轉換,積極應對就業結構挑戰。
以產教融合創新為支撐,提升就業“質量成色”。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積極會同相關部門,推動產業需求與人才培養精準對接,實現人崗適配。舉辦軟件企業與高校院所供需對接座談會,推動20余家企業與18所駐濟高校、職業院校開展人才聯合培養;在全省率先開展市級公共實訓基地認定,累計認定市級及以上公共實訓基地61家,擁有實訓指導師2000余人,圍繞先進制造業和數字經濟領域每年培育高技能人才10萬余人;立足產業實際,制定技術和人才需求清單,今年以來擇優推薦300余人申報省級以上重點人才工程,產業人才有效供給顯著增強。
下一步,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將聚焦“13+34”標志性產業鏈,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基礎,以構建就業友好型工業發展方式為主線,推動產業發展與就業擴容提質實現良性循環,為民生改善和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記者:袁媛
編輯:韓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