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江蘇省徐州市睢寧縣的“三夏”工作已經進入新的階段。睢寧的鄉間地頭,到處是農機來回奔波、農戶查看苗情、溝渠里嘩嘩水流的歡快場景。在氣象條件復雜的背景下,睢寧通過科技賦能、循環經濟、科學管理等多措并舉,全力打好夏糧豐收“仗”,夯實全年糧食安全根基。從無人機的呼嘯聲到菌菇工廠的流水線,再到服務中心前人來人往的足跡,睢寧的田野正匯聚科技之力與人文之光。
良田良種與智慧農機的“雙輪驅動”
六月的睢寧,麥浪翻涌,傳來豐收的喜訊。在睢寧縣凌城鎮勝利村,“徐麥185”稻茬小麥田塊經實測畝產高達806.2公斤,刷新江蘇省單產紀錄。這一高產成績,正是睢寧以智慧農機與良田良種為“雙輪”,驅動現代農業發展的生動體現。
截至2024年,睢寧縣已建成高標準農田130.22萬畝,覆蓋率83.5%,形成“田成方、渠相通、旱能澆、澇能排”的現代化農田格局,為豐產筑牢根基。“徐麥185”等優質良種的推廣是增產核心,為給農民提供最適宜種植的優良品種,睢寧縣每年都會從周邊省市科研院所、種業企業引進大量小麥新品種在示范基地進行種植,綜合評價篩選出高產高抗的優質品種,推薦給農民大面積推廣種植。目前全縣大面積推廣的優質小麥品種,產量潛力在600公斤以上,全縣小麥主體品種突出,覆蓋率達98.5%以上。
同時,智慧農機也在助推增產。在慶安鎮,種糧大戶劉雅良采用搭載北斗導航的“九合一”稻麥耕播機,一次性完成施肥、秸稈全量還田、平整、鎮壓、開種溝、控深播種、覆土開溝、二次鎮壓、開排水溝九道工序,不僅節省了種子和人工成本,更能提升小麥的抗倒伏能力,助力畝產突破1500斤。
睢寧投入“三夏”的3萬余臺農機提供了強大動力引擎,其中3527臺稻麥聯合收割機、1206臺高速插秧機等現代化裝備,實現了耕、種、管、收全鏈條精準機械化。在徐州佳禾無人化農場,農機手輕點屏幕,2臺無人機僅用一個上午便完成600余畝小麥精準施肥。截至2024年底,睢寧縣高效植保機械化水平已達92%,農業生產從“人作牛耕”邁入“空中田管”的新時代。
為支撐“雙輪”高效運轉,睢寧通過“農技耘”等平臺實時監測苗情蟲情,開展線上線下精準指導,將科技服務送到田間地頭,護航智慧農業全程。良田、良種、智能農機與數字服務的深度融合,正描繪出睢寧三夏的科技新圖景。
“徐麥185”實收實測現場。圖片來源/無線睢寧
“變廢為寶”,秸稈助力綠色循環
在姚集鎮大同社區,程懷亮夫婦的秸稈回收中心年處理秸稈6000噸,通過加工成飼料和生物質燃料,年收益達35萬元。這正是睢寧推進秸稈全量利用的縮影——全縣50余家秸稈回收企業構建起“離田收儲—加工利用—生態循環”產業鏈,2025年麥稻秸稈綜合利用率穩定在98%以上,其中機械化還田面積104.3萬畝,離田收儲81.18萬畝。
當許多地區還在為秸稈禁燒嚴陣以待時,姚集鎮的江蘇鴻升生物科技公司車間內,玉米秸、大豆秸正被轉化為鹿茸菇。流水線上,滿載菌菇的運輸筐穿越數字化控制的育菇房,通過數字化精準調控,每天產菇120噸,打造出365天不間斷生產鹿茸菇的工廠。
2024年,鴻升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日產菌床輔料150多噸,除去蒸汽廠作燃料外還有大量剩余。姚集鎮又在李漫社區招引總投資2億元的肉雞養殖項目,每年可出產雞苗1000多萬羽,產生出大量雞糞……姚集通過資源整合,把菌渣、雞糞等進行發酵處理,生產出商品有機肥,對姚集鎮1.1萬畝果園土壤進行生態改良。
食用菌成為姚集鎮的“主導產業”,也為睢寧縣探索出一條“秸稈綜合利用+菌菇產業+生物質熱源+食品加工+循環農業”的綠色循環產業發展之路。
流水線上的鹿茸菇。圖片來源/美麗江蘇
科學管理筑牢穩產根基
為了將分散的機械整合成系統生產力,將個體農戶的便利編入全域農業版圖,睢寧縣通過政策引導分散的機械資源整合為覆蓋全域的服務網絡,將機械的高效轉化為體系的可持續,讓良機增效從技術層面的突破邁向資源統籌的制度化。
“從收割到烘干、加工,服務中心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睢寧縣巨雪“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負責人郭帥介紹,中心年烘干能力超100萬噸,覆蓋周邊2000畝土地,讓農戶省心又省力。睢寧縣農業農村局農機發展科科長傅達介紹,近年來,睢寧縣通過整合縣域農機資源、引入先進農業技術與設備、培育一線“土專家”等方式,大力推進管理規范、規模適度、服務能力強的“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建設,打通為農服務的“最后一公里”,讓“一站式”農事服務惠及更多農民。
此外,公安部門還開展“田間警務”,通過反詐宣傳、糾紛調解、道路護航等舉措,為“三夏”生產營造安全環境。同時,有關部門利用信息化平臺實時發布作業需求、氣象預警等動態信息,引導農機合理流動,實現資源高效配置。
展望未來,睢寧2025年新建改造5.46萬畝,并啟動桃園灌區建設,進一步優化水資源配置。當前,全縣55.8萬畝水稻和39.9萬畝玉米等作物已陸續進入田間管理階段,這個農業強縣已在循環經濟與智慧農業的融合中,鋪就了一條金色可持續發展之路,一幅“夏種滿田綠、秋收萬擔糧”的畫卷正在睢寧大地徐徐展開。
文/袁昕
資料來源:無線睢寧、美麗江蘇、睢寧農業發展、國家糧油信息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