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是餐桌上最尋常的調味品,潔白細膩,普通得讓人幾乎忽略它的存在。
然而你知道每日相伴的鹽,究竟是如何來到我們面前的嗎?地球誕生之初,海水之中已溶解了難以計量的礦物質。當海水被陽光烘烤蒸發(fā),水分悄然飛升,但鹽分卻沉著地滯留原地。如此周而復始,日積月累,海水逐漸濃縮成高濃度的鹵水。此時,溶解度較低的鹽類便率先結晶析出——氯化鈉,也就是我們最熟悉的食鹽,這就是鹽最為原始的生成方式。
現(xiàn)代海鹽的生產,實際上就是復制并加速了這一自然過程。
在廣闊的灘涂之上,人們建造了層層分級的海水池。海水首先被引入初級的蒸發(fā)池,這里水面寬闊,能夠促使水分持續(xù)蒸發(fā)。隨著濃度不斷升高,鹵水接著被引入結晶池。在結晶池中,鹽水濃度達到飽和臨界點后,氯化鈉晶體便悄然析出,日復一日地沉積在池底。此時,雜質或溶解度更高的鹽類仍溶解在母液之中,人們最終收獲的,就是純度頗高的粗海鹽。
然而,并非所有鹽都來自海洋。
在古老的地質年代,巨大的內陸海或鹽湖因地質變遷被封閉起來,海水不斷蒸發(fā),鹽分結晶積累為厚厚的鹽層。后來,地殼運動將這些鹽層深埋地下,經過漫長地質年代的壓實作用,形成了固態(tài)的巖鹽礦床。在四川自貢,那些深埋地下的鹽礦,正是億萬年前古海洋留下的珍貴遺產。開采巖鹽主要有兩種方式:傳統(tǒng)礦工深入地下鹽層進行爆破、挖掘的“旱采”,以及向鹽層鉆孔注水溶解鹽分,再將濃鹵水抽出地面的“水溶開采”。
隨著工業(yè)文明前進的腳步,人們對鹽的純度和效率要求更高,真空蒸發(fā)制鹽法應運而生。
這一技術充分利用了物理原理——液體在低壓環(huán)境下沸點顯著降低。將經過精制的純凈濃鹽水注入密閉的蒸發(fā)罐中,再用真空泵抽出罐內空氣形成低壓。此時鹽水在相對低溫下便能沸騰,水分被蒸發(fā)掉,鹽分隨之結晶析出。此法優(yōu)勢顯著:結晶過程溫和可控,所得鹽粒細小均勻,純度高,且節(jié)約了大量能源。
現(xiàn)代大型真空制鹽裝置的單罐直徑可達數(shù)米,日產鹽能力驚人地超過八百噸,成為當今食鹽工業(yè)的絕對主流。
鹽,只是一種簡單的調味品嗎?古羅馬人將鹽作為軍餉,英語中的“薪水”(salary)一詞即來源于拉丁語“salarium”(鹽餉)。在中國,自春秋管仲首創(chuàng)“官山海”之策,鹽鐵專賣制度綿延千年,成為支撐龐大帝國財政的重要基石。唐時鹽稅之重竟成為社會動蕩的誘因之一,黃巢、王仙芝皆以私鹽販出身而撼動王朝根基。
鹽的流通軌跡,清晰勾勒出權力、財富與民生之間復雜而深刻的聯(lián)系網絡。
如今,我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產鹽國,年產鹽量逾千萬噸。其中海鹽約占四分之一,而深埋地下的井礦鹽占比則高達43%。中鹽集團等大型企業(yè)憑借先進技術保障著國家鹽業(yè)安全。鹽的應用領域并不局限于食品調味,在化工、印染、道路除冰乃至新能源電池材料領域都扮演著關鍵角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