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爾代夫,一條長318公里的“海底長龍”穿島而過,將六大島嶼連成一張光網,幫助當地實現通信網絡從2G至4G的躍升,為島上居民帶來便捷通信體驗。
這就是江蘇亨通光電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亨通光電)承接的馬爾代夫項目——鋪設世界上最長單根無接頭海底高速光纜。海底光纜技術難度大、應用環境復雜、可靠性要求高,對產品及系統質量要求極為嚴苛,但亨通光電僅用時一個月就“光速”完成,背后蘊藏著怎樣的“密碼”?江蘇亨通光電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建峰脫口而出一個關鍵詞——“四全兩面”。
所謂“四全兩面”,是亨通光電在發展過程中逐漸總結而出的質量管理模式,即面向客戶的組織文化、面向全球的國際品牌,全棧式自研突破核心技術、全數字化賦能質量管理、全方位夯實質量基礎設施和全價值鏈構建質量生態。
“基于成熟的質量管理模式,我們不僅攻克了一個個技術難題,還以質量破局,‘搶灘’國際市場。”張建峰介紹,通常情況下,海底光纜要滿足萬公里傳輸、萬米深水、25年長壽命等要求,技術難度大,需要大量的研發投入和技術積累。
為了啃下“硬骨頭”,亨通光電在研發設計、產品制造、系統集成、工程管控等各環節都“獨立自主”。“我們建立了海底光纜絕緣設計理論模型和絕緣老化壽命評估體系,搭建了超大芯數海底光纜光纖壽命評估模型,提升了海底光纜的傳輸容量,還開發了特種作業纜,研制了全海深高強度非金屬光電纜、深海采礦非金屬臍帶纜,突破了深海作業載重及功率的技術瓶頸限制。”
全球光通信行業首座“燈塔工廠”
“抓細節”,也是亨通光電在推進質量管理體系建設中的核心關鍵詞。以生產環節為例,根據“四全兩面”模式,每批次光纖、金屬材料都需通過純度、強度等多維度檢測。生產過程還會通過布設傳感器和檢測設備,實時采集壓力、溫度、直徑等過程質量數據,自動甄別偏離點,研發工程師還會開發智能系統實現生產作業標準化。
進行質量檢測時,工人則會利用數字化技術和人工智能算法優化檢測過程,實現檢測數據實時采集、共享和自動判級,建立質量數據繼承模型提升檢測效率。“以深海項目為例,我們會模擬最深海況進行耐壓、拉力測試,如20kV海底光纜需通過ENS顧問審計和UJ認證,這些都極大程度地保障了產品的綜合性能和可靠性。”張建峰說。
質量發展是強國之基、立業之本和轉型之要。回溯亨通光電的發展史,“形成自主特色的質量管理模式”是企業一以貫之的追求。
張建峰回憶,企業創立之初便確定了高起點、高科技、高效率、高標準、高水平的“五高方針”,多年來,企業根據市場需求變化和技術創新要求,不斷提升產品質量和技術水平,同時也深化著對“質量”二字重要性的理解。
對“質量”的堅守也為亨通光電“揚帆出海”提供系統性支撐。“目前,我們已在全球承建100多個海洋通信系統重點項目,全球海洋通信市場占有率超 20%,是全球前四具備成熟的跨洋洲際海底光纜通信網絡綜合解決方案能力和萬公里級超長距海底光纜系統項目交付經驗的唯一中國企業。”張建峰說。
此前,一則好消息傳來——亨通光電憑借“四全兩面”質量管理模式入選了第五屆中國質量獎建議名單,這也是亨通集團繼第二屆、第三屆連續兩屆獲得中國質量獎提名獎后,在質量管理方面的“再攀登”。“此次入圍,對亨通光電的意義重大,顯著增強了消費者與合作伙伴的信任,有效提升了品牌影響力,為開拓更廣闊的國內外市場提供了強勁助力。”張建峰說。
亨通海底光纜通過四線導纜及萬噸級碼頭
展望全球制造業未來,可靠性已成為品質競爭的核心要素。基于此,亨通光電也明確了未來的發展方向。“我們將持續總結和凝練‘四全兩面’質量管理模式的內涵,同時發揮其可操作、可復制的特征,為上下游企業建立質量管理模式提供借鑒,為光電產業發展制造作出‘亨通貢獻’。”
來 源 |江蘇市場監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