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海外有哪些值得關注的人文社科類新書出版呢?一起來查收這份書單吧!
1
《誤導》(Misguided)
馬修·法西亞尼(Matthew Facciani)著,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2025年6月
為什么人們容易相信錯誤信息?本書全面探討了虛假觀念的形成與傳播機制,深入剖析了人們信任錯誤信息所涉及的認知、情感與社會因素。作者指出,僅靠教育或媒體素養無法徹底解決問題。人們易受誤導,根本原因在于社會認同與人際關系的影響。為了維系個人或群體身份,我們往往會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不實的信息。全書深入分析了線上與線下的社交互動,揭示了社交媒體和新聞平臺如何共同推動并放大虛假言論的傳播,并通過一個個生動案例講述了人們如何陷入錯誤認知,從新冠疫情到反疫苗運動,逐層揭開了其背后的心理與社會動因。同時,作者也評估了多種應對策略,強調唯有理解誤信傳播的深層機制才能有效對抗其影響。書中不僅呈現了社會科學的最新研究成果,也提供了具體可行的建議——如何與親友展開有建設性的對話,如何重建公眾對機構的信任,以幫助讀者提升識別與抵御虛假信息的能力。
2
《火車的交易》(Trading Locomotives)
中村尚史(Naofumi Nakamura)著,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2025年6月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鐵路在全球范圍的迅速擴展推動了市場經濟的形成。在本書中,作者以全球視角深入研究日本鐵路發展史,揭示了日本工業化進程與世界經濟之間的緊密聯系,并通過考察國際機車貿易與日本鐵路產業的成長,揭示了鐵路在日本國內經濟發展與后期帝國擴張中的雙重角色。作者指出,鐵路最初作為國家建構的重要工具引入日本,但自19世紀90年代末起,逐漸演變為服務于帝國擴張的手段。面對全球化浪潮,日本一方面試圖建立本土工業體系,另一方面又必須依賴西方的鐵路設備進口。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日本通過政府主導的技術轉移與產業扶持,終于形成了自主的鐵路制造業,并將產品輸出至殖民地與勢力范圍。全書通過大量檔案材料,翔實展現了鐵路工業如何從全球流入日本,又如何成為推動日本國內發展與對外擴張的重要力量,揭示了工業革命跨國傳播的復雜路徑。
3
《數字文學的紅線》(Digital Literary Redlining)
艾米·E.厄爾哈特(Amy E. Earhart)著,斯坦福大學出版社,2025年6月
盡管“正典之爭”似乎是20世紀90年代學界的歷史遺留問題,我們如今卻再次面臨對有色人種作家作品及涉及種族、族裔與性別議題文本的抵制浪潮。與此同時,算法偏見研究者正在揭示從警務系統到住房系統中普遍存在的技術性系統偏見。在本書中,作者將這兩個看似分離的領域交織起來,探討了技術與制度性基礎設施如何共同建構并重塑種族、族裔與性別身份。作者聚焦于兩種關鍵的基礎結構:其一是數據庫——數字人文學科中常用的技術工具,其二是文學選集——學術研究與教學中廣泛使用的文本形式,分析了這些看似中立的媒介如何深刻影響身份的呈現與建構方式。作者以DALA項目為例——這是一個涵蓋近百年美國與非裔美國文學選集的數據庫,它旨在通過探討身份與再現的問題反思文學正典的形成機制。通過對這些選集的細致分析,全書揭示了黑人在文學史中的身份如何被持續地建構與重構。
4
《糖的世界》(The World of Sugar)
烏爾貝·博斯馬(Ulbe Bosma)著,哈佛大學出版社,2025年5月
在人類歷史的大部分時間里,人們并不依賴精制糖。然而,糖在某個時刻迅速滲入我們日常飲食的幾乎每一個角落,同時也引發了健康危機與生態問題。本書從最早的制糖方式講起,追溯公元前6世紀糖在印度的起源,并揭示它如何在中世紀傳入歐洲,引發了一場殘酷的供應爭奪戰。作者指出,為了滿足歐洲不斷增長的需求,糖的擴張建立在奴役勞動之上。1250萬名跨越大西洋的非洲人中,有三分之二被迫勞作于糖種植園中。到20世紀,糖已成為歐美人膳食中的主要熱量來源之一。糖改變了每一片大陸的生活方式,通過工業化、勞動力遷移與飲食結構變遷,創造也毀滅了無數文化。糖帶來財富,也腐化政府,甚至深刻影響了技術官僚的政策決策。它還激發了爭取自由的吶喊,催生了撼動世界的變革。這種看似普通的商品,正給我們的身體、環境與社會帶來持續的威脅。
5
《致命武力》(Deadly Force)
湯姆·S.克拉克(Tom S. Clark)等著,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2025年6月
在美國,警察開槍事件常常引發公眾的憤怒與抗議,也激起對警方使用致命武力的質疑。盡管部分引發轟動的案件受到媒體高度關注,社會卻很難全面了解警察開槍的頻率和后果,因為目前缺乏統一、系統的數據來源。在本書中,作者深入分析了數百座美國城市中警方使用槍支的情況,涵蓋致命與非致命事件,并揭示了其中顯著的種族差異。研究顯示,警察開槍在時間、地點和對象上都呈現出規律性,且存在無法合理解釋的差異。年輕、手無寸鐵的黑人男性更容易在與警察的接觸中遭遇槍擊,而黑人與西語裔居民聚居的城市區域,即使控制了暴力犯罪等因素,也更頻繁地受到警力槍火的影響。這意味著,即便不是直接目標,黑人和西語裔城市居民也更可能暴露在槍擊的風險之中。作者分析了美國城市政治領導層如何影響警察的行為,指出唯有更深入地理解警察開槍背后的結構性問題,改革才有可能真正實現。
6
《稅收與怨懟》(Taxation and Resentment)
安德里亞·路易斯·坎貝爾(Andrea Louise Campbell)著,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2025年6月
大多數美國人原則上支持累進稅制,認為富人應該繳納更多稅款。但在具體政策選擇上,他們所支持的方案往往比想象中更趨于累退。在本書中,作者深入探討了美國公眾對稅收的態度,分析了人們的理念與實際偏好之間存在的巨大差異。作者指出,自聯邦所得稅誕生以來,富人便通過降低稅率與制定復雜的稅收減免條款來推動減稅。這一制度的復雜性使普通民眾難以分辨誰是真正的受益者,其稅收偏好也因此常受誤導,不再基于原則或切身利益。然而,許多人并不了解稅收減免最有利于富人,而對稅收減免的態度本身也受種族認知影響。與此同時,盡管黑人與西語裔美國人更支持政府支出,但并不意味著他們更支持征稅。事實上,各種群體都有理由不喜歡繳稅,這種普遍的不滿被反稅收的政黨所利用,進一步助長了富人持續削弱累進稅制的努力。
(毛心怡/編譯)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于社會科學報第1959期第7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社會科學報》2025年征訂
點擊下方圖片網上訂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