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朝陽門內大街166號作為人民文學出版社的辦公地點,曾見證新中國出版史、文學史上一個個重要時刻,見證無數文學名著的誕生和眾多優秀作家的脫穎而出,是海內外作者、讀者心目中的文學殿堂與精神家園。
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地址編碼
為了更好地迎接新的出版環境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人民文學出版社將于2025年6月29日啟動搬遷,滿載“朝內166”留下的珍貴記憶,移至新建的中國國際出版交流中心辦公,開啟嶄新的一頁;而依然屬于人文社的朝內166號舊址,未來將進行改造升級。
01
新中國文學出版事業
從這里開始
人民文學出版社于1951年3月28日在北京成立。作為新中國成立最早、規模最大、品類最齊全、影響最廣泛的國家級專業文學出版機構,曾先后隸屬于文化部、國家出版總署、國家出版局、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現為中國出版集團成員單位。在其發展過程中,還先后使用過作家出版社(1953—1958,1960—1969)、藝術出版社(1953—1956)、文學古籍刊行社(1954—1957,1987—1989)、中國戲劇出版社(1954—1979)、人民文學出版社上海分社(1964—1970)、外國文學出版社(1979—2009)等副牌或分社的名義出版圖書。
人民文學出版社建社之初,在東四頭條胡同4號文化部東院辦公;1958年1月,正式遷至位于朝陽門內大街166號,位處朝陽門內大街與南小街交叉路口西南角。上世紀七十年代前這里也被稱作“320號大院”,院內主體建筑是一棟五層辦公樓,門前平臺上八根立柱兩兩組合,分列大門左右,其上有四盞大型飾燈,讓整棟樓顯得雄偉輝煌,在周圍胡同交錯的環境下尤其令人矚目。日后造訪朝內166號的作家們,曾用“敦厚結實”“歷盡滄?!钡仍~匯來形容人文社大樓留給他們的感覺。
人文社前樓
正是在朝內166號這棟大樓里,一批來自全國各地的文學家、翻譯家、出版家陸續聚集,他們學養深厚、德才兼備、勇于擔當,為開創和發展新中國文學出版事業,開始了篳路藍縷的跋涉。首任社長馮雪峰提出的“古今中外,提高為主”,提供了開展文學出版工作的重要遵循。社內保存著一份1958年9月編制完成的《人民文學出版社五年出版規劃草案》,長達472頁,分為中國文學、外國文學兩部分,影響延續至今。
1958年9月編制完成《五年出版規劃草案(1958-1962)》
02
朝內166號:
見證人文社近七十余載
使命與創造
自建社以來,人民文學出版社始終圍繞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服務國家文化建設,堅持為人民出好書。在馮雪峰、王任叔(巴人)、樓適夷、嚴文井、韋君宜、聶紺弩、秦兆陽、綠原、牛漢等成就卓著的出版家與編輯家不懈探索與努力下,在一代代優秀作家、學人與譯者的傾力支持下,形成了聚合“名家、名作、名譯、名注、名刊、名編”,在文化和出版領域享譽海內外的出版品牌,近七十多年來共出版兩萬多種圖書。現代文學作品,總結“五四”以來新文學的成就,彰顯中國文學的紅色基因;當代文學作品,以貼近時代生活而深受讀者矚目;中國古典文學、外國文學作品,以專業和嚴謹而備受專家和讀者贊許;各類大眾文化圖書,與社會風尚呼吸相應而廣泛流傳。人文社還主辦有《當代》《新文學史料》等刊物,在文學界、學術界與讀者中間深具影響力。
人文社大門入口處的部室分布圖
這些高品位、高質量、包含古今、囊括中外的書刊,在朝內166號插上翅膀,飛向廣闊世界,用文學記錄難忘時代,用文學成就有趣靈魂,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進而引領了時代的閱讀潮流、思想潮流與文化追求。在歷屆國家圖書獎、中國出版政府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中華優秀出版物獎、茅盾文學獎等國家級大獎評選中,人文社是獲獎最多的出版單位之一。
03
這幢建筑是一部
固體的中國當代文學史
無數作家、學者都對朝內166號和人文社大樓懷有深厚感情。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謝冕曾在文章中寫道:“在過去,老北京有兩個地方我是經常去的,一個是王府井,一個就是朝內大街”,去王府井是為購物,而去朝內大街“就是奔著166號”,“朝內大街166號是很普通也很樸素的一座樓。但它在我的心目中卻不普通,因為它是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社址”,“它始終都代表著中國出版界的高質量、高素養,它始終都是我們心中莊嚴而崇高的文學殿堂”。
前樓樓梯處
已故作家李國文回憶,他在人文社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書后,感覺像是領到了一張“畢業文憑”,“認證了我從事文學的資格”。這里不僅出版了眾多文學史上的豐碑之作,也是一代代優秀作家登上文壇的平臺。因此他把朝內166號人文社大樓形容為“一部固體的中國當代文學史”。
人文社后樓:曾經的作家招待所
著名作家馮驥才曾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被“借調”來人文社修改作品,在朝內166號院內生活了兩年。在這里,他曾和人文社職工組成籃球隊,還參與修建日后充當招待所的后樓,更重要的是,在他看來,“我身上有些東西是這里給的,是這里的人幫我從蹲著到站立起來,走進文學的不歸路”,“如果我當年沒到朝內大街166號來,今天我一定是另外一個馮驥才”。
人文社前樓入口
“每想起人文大樓總有種特別的感覺:溫暖、智慧、從容?!敝骷沂Y子龍的話,也代表了眾多曾來到這里的作家的心聲,“相信文壇不會忘記這幢大樓,它將永遠矗立在當代文學史上”。
04
新出版時代下的機遇與創造
在多元化、國際化、品牌化的時代背景下,出版行業不斷面臨新的挑戰。人民文學出版社繼續以扎實腳步勇毅前行,2010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正式轉制為企業,更名為人民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近年來,先后在原有“古今中外”業務架構基礎上,增設大眾讀物、文化、社科、少兒等編輯室,《當代》雜志新設詩歌版《當代·詩歌》;副牌外國文學出版社改名成為致力于少兒圖書出版的天天出版社;2015年并購上海九久讀書人文化實業有限公司;2022年中版昆侖傳媒有限公司正式合并到人民文學出版社。國際合作、數字出版、文創開發、教育培訓、影視轉化等延伸業務日漸成熟,取得矚目成績。
人文社2019年成立文創部,基于人文社內容IP開發文創產品、禮品書,并在朝內166號開設了“朝花夕拾”文創咖啡店,成為網紅打卡地。2022年成立教培部,推進研學、培訓業務,將人文社的編輯部變成了中小學生開展研學的地點。在閱讀推廣活動方面,不斷探索新打法、新路徑,品牌公益直播“朝內166文學講座”連續舉辦200多期,通過新媒體方式傳播文學價值,每次活動都獲得讀者與網友的熱烈響應;首創“文學中國跨年盛典”,領風氣之先,陪伴讀者在流動的文學盛宴中辭舊迎新,連續四年舉辦,全網觀看量屢創新高;《當代》雜志年度論壇和頒獎活動升級為“當代文學之夜”,影響力不斷破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