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患有中重度特應性皮炎的徐先生只有通過住院,才能享受相應的醫保報銷待遇;由于人工關節等部分高值耗材價格較高,需要置換人工關節的骨科患者就醫負擔較重;面對眾多藥店,群眾不知道哪家賣得更便宜;群眾擔心購買的藥品會不會是“回流藥”,卻沒有查詢的渠道……
如今,得益于福建省醫療保障局推出的藥品單列門診統籌支付政策、藥耗集采改革、上線“醫保藥品智慧比價”小程序、全面應用藥品追溯碼等一系列便民舉措,這些困擾群眾就醫購藥的問題,被逐一破解。
近年來,福建醫保系統深度聚焦參保人就醫購藥各環節,全方位破解長期困擾群眾的難題,精心構建更完善、更貼心的醫療保障體系,不斷增強群眾就醫購藥的獲得感。
(網絡圖)
無需住院
門診就醫一樣報銷
徐先生因患有中重度特應性皮炎,常常晚上癢到睡不著,白天不敢穿短袖,連社交都成了負擔。
福州市第一總醫院皮膚病防治院的主任醫師張弘介紹,中重度特性應皮炎是一種慢性、復發性且異質性強的疾病,需要快速控制病情和長期服藥才能緩解。我省中重度特性應皮炎患者眾多,每年約2到3萬人次就診。患者以前只能通過住院治療,才能享受相應醫保報銷待遇。
當徐先生還在為需要經常住院感到憂心時,我省醫保部門推出的藥品單列門診統籌支付這一政策,把使用周期長、年度費用高、沒納入門診特殊病種的治療性談判藥品,納入單列門診統籌支付范圍,給他帶來了福音。
“通過門診就醫取藥,不僅看病方便,還享受相應的醫保報銷待遇,減輕了我的醫藥費用負擔。”徐先生算過一筆賬:自己每半個月需要服用2瓶阿布昔替尼片(100mg),產生的藥費一共為1892.8元,作為福州城鄉居民醫保參保人,醫保基金支出965.3元,個人承擔927.5元。
“一年下來節省23000多元的藥費支出,用藥經濟負擔大為減輕,長期穩定的用藥,讓皮炎很少發作,我終于敢在夏天穿著T恤出門跑步了。” 徐先生笑道。
近年來,福建省醫療保障局通過多項舉措,給參保人的就醫購藥帶來許多便捷,同時還通過創新完善藥品采購新機制,不斷引導藥品耗材價格回歸合理水平,讓更多的群眾受益。
集采控價
減輕就醫經濟負擔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黃子達就對人工關節耗材費用的大幅降低深有感觸。
2017年,黃主任接診了一名四十多歲,左側股骨頭壞死的患者。醫療團隊為其選用了陶瓷材質的髖關節為患者進行髖關節置換手術,當時僅人工關節的費用就高達七萬多元。
不久前,該患者右側的股骨頭也壞死,再次找到黃主任進行手術治療。“得益于集采政策,近年來,骨科高值醫用耗材價格明顯下降,同樣材質的人工關節費用現在僅要八千元左右,患者治療的經濟負擔一下就減輕了。”黃子達介紹。
福建省醫療保障局相關人士介紹,近年來,我省率先跟進落實國家首批藥品集采結果,并建立藥耗集采常態化機制,從國家、省際聯盟、省級三個層面推進藥耗集采改革,大幅降低中選藥耗價格。我省還定期公布耗材的加權交易價等信息。這就好比做了一個“價格賬本”,把每家醫院采購的耗材價格“曬出來”,幫助醫院調整自己的采購策略,減少不同醫院間的采購差價,推動耗材價格下降。
“云端”尋藥
方便參保人買藥路
加班一天,眼睛干澀難耐,劉小姐突然想到之前用過治療干眼癥的玻璃酸鈉滴眼液,就想買一瓶來緩解眼睛疲勞。
于是,劉小姐通過手機登錄“閩政通”APP,在醫保服務模塊,找到“藥品智慧查詢”功能,在搜索欄輸入玻璃酸鈉滴眼液,手機界面立刻顯示出60多家在售該藥品的藥店信息,并經過智慧比價,按距離遠近把藥店排了個序。
經過綜合考慮,劉小姐最后選擇了離自己當前位置較近,且售價又相對實惠的藥店,通過一鍵導航,直達藥店,買到了所需藥品。
“以前買藥,藥店怎么賣我就怎么買。現在好了,通過‘閩政通’ APP、‘福建醫療保障’微信小程序,能輕松查到相關藥品的在售信息,真正實現買藥 ‘貨比三家’。” 劉小姐說。
福建省醫療保障局相關人士介紹,這項便利背后是我省醫保系統為解決群眾“找藥難”問題,以3000多種醫保藥品為基礎搭建“福建省醫保藥品云平臺”,同時上線“醫保藥品智慧比價”小程序,群眾可快速查詢藥店銷售藥品的零售價格,按距離和價格分別排序,并提供定位導航功能,方便群眾自由選擇。
一藥一碼
守護用藥安全底線
“一支原本20多元的喜療妥藥膏,竟被炒到400多元一支!”福州大學附屬省立醫院藥學部負責人孫紅介紹,去年一段時間里,這款用于鈍器挫傷及無法通過按壓治療的淺表性靜脈炎的藥品,竟成了“搶手貨”。一些不法分子瞄準商機,瘋狂囤貨并炒高價格,導致該藥品在藥店的價格大幅上漲。
當時該藥在醫院仍維持正常價格。門診醫生發現,個別 “患者”要求大量開具喜療妥,這些異常行為很快引起了醫生的警覺,隨后醫院嚴格管控了患者單次開藥量。而這種現象背后的原因在于此前藥品流通未建立完整的追溯體系,導致藥品去向難以追蹤,給不法分子可乘之機。
據了解,7月1日起,藥品追溯碼覆蓋全省所有醫保定點醫藥機構。福建省醫療保障局相關人士表示,一盒藥品的追溯碼,只應有一次被掃碼銷售記錄,若重復出現多次,就存在假藥、“回流藥”或藥品被串換銷售的可能。這意味著,近年來媒體曝光的勾結藥販、通過醫保卡購藥后倒賣形成“回流藥”黑色產業鏈等行徑,在追溯碼體系下將徹底暴露。
截至6月底,福建已累計采集藥品耗材追溯碼信息8.26億條,全省2.5萬家定點醫藥機構完成系統接入。我省醫保部門通過建立藥品二次銷售、藥品串換、結算與銷售不符等大數據分析模型,確保藥品“來源可查,去向可追”。
從便捷就醫的門診單列統籌支付政策,到斬斷藥價虛高的集采“利刃”,從打破藥品信息壁壘的云端數據,到筑牢安全防線的藥品追溯碼,福建醫保部門每一次出實招破難題,都讓百姓在身邊的醫藥服務里,真真切切感受到了醫保政策的力度與溫度。
現在刷到我們全憑緣分
大家記得設置星標
關注精彩內容不迷路~
福建衛生報全媒體記者:劉偉芳
編輯:小楓
審核:黃美輝、陳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