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承認,印度確實是一個充滿矛盾的國家。
本周五,印度陸軍副參謀發表公開言論,聲稱在五月持續四天的印巴軍事對抗中,中國將戰場當作實驗場地,測試了多種武器裝備。
最荒謬的是,他還表示,中國的這種行為是在“借刀殺人”,通過巴基斯坦之手,打擊印度的戰略部署。
但就在印巴沖突剛剛結束時,大肆宣揚自己取得勝利的不正是印度嗎?
這才過去不到兩個月時間,如今怎么又把“破壞區域穩定”的責任推給中國呢?
印度如果無法戰勝巴基斯坦,難道不是自身實力不足的表現嗎?為何又要將責任轉嫁給中國?
再者說,假如印度真的認為是中國的武器幫助巴基斯坦取得了優勢,那為何還要調查印軍裝備中使用的中國組件呢?
這簡直就是“左右腦相互攻擊”的典型表現。
在印巴沖突發生后,5月15日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曾指出,某些勢力希望中印之間爆發軍事摩擦。從目前印度頻繁挑釁的行為來看,似乎正逐步應驗這一判斷。
這背后到底隱藏著什么意圖?
印度是否試圖轉移矛盾、制造事端?
5月7日凌晨,印巴之間爆發激烈軍事沖突,印度發起代號為“朱砂行動”的空襲行動,針對巴基斯坦目標展開打擊,然而巴方迅速做出回應,擊落多架印軍戰機,其中就包括被印度稱為最強戰力的法國“陣風”戰斗機。
巴基斯坦方面明確表示,此次空戰中使用的是從中國引進的殲-10C戰機和霹靂-15導彈,并且美國與法國的情報機構也證實了這一說法。
據了解,在沖突當天,印巴雙方共出動125架次戰機,激戰超過一個小時,不過可以確認的是,無論是印軍還是巴軍,他們的戰機均未越過各自國境線。
換言之,這是一場跨越邊界的遠程超視距空戰!
如今距離沖突已經過去將近兩個月時間,戰斗造成的損失各方都已基本掌握,印度損失多架戰機,顏面盡失,但他們竟然還能花費近一個月的時間,高調宣傳所謂的“勝利”,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盡管政府與民間媒體配合默契地渲染勝利氛圍,但直接參與作戰的印度軍方顯然清楚,面對裝備有中國先進系統的巴基斯坦空軍,印度空軍幾乎沒有勝算。
但這并不意味著印度會認真反思其軍事戰略問題,因為印度軍方高層已經開始了一場“甩鍋大戰”。
本周五,印度陸軍副參謀長對外宣稱,在這場短暫的軍事沖突中,中國不僅向巴基斯坦提供了大量武器裝備,還動用衛星對印度實施實時偵察。
他還將中國此舉形容為“借刀殺人”,并稱印度實際面對的是來自中國、巴基斯坦和土耳其三國的聯合壓力。
印度軍方這樣傳播信息的目的有兩個:一方面想推卸責任,將印度在軍事上的失利歸咎于要同時應對三個國家的壓力;
另一方面,印度軍方居心叵測,在明知中巴防務合作早已常態化的情況下,仍無視事實,指責中國向巴基斯坦提供軍事援助!
這無異于公開抹黑中國“破壞地區和平”,給中國貼上“戰爭策劃者”的標簽!
對此,我外交部發言人強調,中巴之間的防務安全合作是兩國正常交往的一部分,不針對任何第三方,并重申中國與印度作為重要鄰國的關系定位。
此外,中方一貫主張通過和平方式解決分歧,既然當初率先發動軍事行動的是印度,那么為何反將一軍,把“破壞和平”的帽子扣到中國頭上?
印度自身的制造業和經濟發展本就高度依賴從中國進口原材料及稀土資源,在有求于人的情況下,卻依然堅持對中國進行“敵對宣傳”,其動機不得不引起外界質疑。
有分析認為,印度此舉可能是希望通過展示其“抗華”姿態,爭取西方更多經濟與軍事支持。
這種猜測并非毫無依據。
這是否驗證了俄羅斯的預測?
5月15日,俄媒報道,俄外長拉夫羅夫在俄外交俱樂部會議上表示:
“當前亞太地區正在發生的變化,而為了使西方政策更加聚焦反華,一些國家開始將亞太重新定義為印太,企圖借此獲得更多機會促使我們偉大的朋友和鄰居——印度與中國之間發生沖突。”
又是“西方”,又是“軍事”,很明顯,拉夫羅夫指的是北約,結合今年香格里拉對話會上,法國總統馬克龍提出的北約可能介入亞太的說法,拉夫羅夫的觀點其實具有較高可信度。
北約32個成員國所期待的局面,就是中印這兩個亞洲大國之間爆發軍事沖突,最終實現兩敗俱傷。
一旦這種情況真的發生,對中印雙方都將帶來巨大損失,反而為北約削弱中國軍事力量提供了絕佳契機,就像今天對俄羅斯所做的那樣!
然而,印度近期的一系列動作似乎正在印證拉夫羅夫的警告!
除了不斷對中國進行惡意指控外,印度國防部在七月初高調宣布啟動一項全面審查計劃,重點排查軍隊裝備中的中國零部件。
印方表示,將對無人機、反無人機系統等關鍵領域進行全面核查,力求徹底清除軍隊裝備中的“中國制造元件”,甚至不惜借助外部機構對供應鏈和國產化率進行評估。
這種極端做法表面上是印度出于國家安全考慮作出的“自主決策”,實際上卻是完全落入西方設定的陷阱。
要知道,盡管印度近年來大力推動“印度制造”計劃,試圖減少對中國產業鏈的依賴。
但結果卻不盡如人意。
今年三月二十一日,印度政府正式終止了投入高達230億美元的“生產關聯激勵計劃”(PLI)。
原因在于,雖然該計劃成功吸引了不少外資企業離開中國前往印度投資設廠,但這些企業在印度落地后卻難以實現預期目標,因為印度政府遲遲未能兌現財政補貼承諾。
換句話說,印度自身制造能力薄弱,想要依靠外資卻又吝嗇投入,最終導致印度制造業發展緩慢。
基礎工業尚且如此,軍工產業自然也好不到哪去。印度之所以能在國際軍火市場上保持一定影響力,還不是因為“財大氣粗”?
這也是俄羅斯擔憂中印之間爆發沖突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方面,印度是俄羅斯武器的主要買家,而中俄關系正處于敏感階段,若中印之間爆發戰爭,俄羅斯將陷入兩難抉擇;
另一方面,如果戰爭中俄羅斯出售給印度的武器遭到大規模摧毀,勢必會影響俄制武器在國際市場上的聲譽。
更嚴重的是,金磚機制下的合作也將受到沖擊,俄羅斯“向東看”的戰略布局將徹底失敗。
不過中國不會輕易落入圈套,即便印度不斷對中國施壓、散布不實言論,中國也不會像俄羅斯一樣卷入一場無休止的消耗戰。
印度政府目前尚未意識到,自己以“反華”名義主動挑起爭端,與中國針鋒相對,最終只會損害印度自身利益。
結語
面對印度的挑釁行為,中國采取了靈活應對策略,在外交層面避免與印度在核心爭議問題上進一步升溫,同時也堅定表明立場,即中巴合作不針對任何第三方。
與此同時,在道義層面上,中國始終堅持倡導通過和平對話化解分歧,不讓其他國家找到任何可乘之機,這一點與印度形成鮮明對比。
這樣一來,全世界都能清晰看到,中國作為一個追求和平發展的大國所展現出的胸懷,以及印度胡亂推責、隨意潑臟水的惡劣行徑。
參考:
觀察者網:印媒:印度國防部將啟動一項全面審查,排查軍隊裝備中的中國產零部件 2025-07-03觀察者網:巴基斯坦副總理兼外長證實:使用殲-10戰機擊落了印軍“陣風”戰機 2025-05-08湖北發布:印度稱中國向巴基斯坦提供武器是實施三十六計中的“借刀殺人”,外交部:中巴防務安全合作不針對第三方 2025-07-07俄羅斯衛星通訊社:俄外長:西方正試圖讓印度和中國發生沖突 2025年5月15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