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30日19時30分,四川音樂學院小音樂廳內,暖黃燈光輕灑,古箏靜候。“破陣子——王筱媚古箏獨奏音樂會”在此啟幕,這場由江澹曦教授悉心指導的音樂會,是筱媚十年習箏路上的一次深情回望,更是她向古箏藝術遞交的一份熾熱答卷。音樂會曲目編排精妙,傳統與創新交織的琴韻織章,如一幅徐徐展開的藝術長卷,串聯起迥異風格與不同時代的古箏聲景。
上半場開篇古箏三重奏《漢江韻》旋律活潑而熱烈。這首喬金文創作于1962年春的一首箏曲,經王中山教授改編。借“河南曲子”中《漢江》《書韻》兩個曲牌,故名《漢江韻》。該曲是河南箏曲的代表作,筱媚與陳付沛雯、段譽同學默契合奏,箏弦顫動間,河南人的豪邁、穩重與正直撲面而來,仿若把聽眾拽進河南麥浪翻滾的田野,看人們在春日里歡歌忙春耕,喜悅隨著音符漫溢全場!
《漢江韻》
緊接著,作曲家葉小綱2001年創作的《林泉》,以現代作曲技法為筆,在非傳統五聲音階的宣紙上恣意潑墨。筱媚的獨奏,讓古箏這古老樂器迸發出新的活力。她的手指似靈動游魚,在箏弦間翻飛穿梭,勾勒出水生泉、聚于溪、匯于海的多姿形態。聽眾沉浸式感受“音為琴生、樂由心生”,于樂音里觸摸水的有形無形、有聲無聲,在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中,悟古箏藝術的無限可能。
《林泉》
《望秦川》作為上半場收尾,此曲創作于2005年,是王中山教授為紀念恩師古箏教育家李婉芬教授所作。作品靈感源自唐代詩人李頎的同名詩,借詩中“秋聲萬戶竹,寒色五陵松”的蒼涼意境,結合對恩師的追思,形成深沉悲愴的旋律基調。筱媚與鋼琴伴奏陳一銘老師配合,并融入陜西同州梆子元素。箏音與鋼琴交織,似在講述對恩師的追思,旋律里的敘事性與地域特色交融,情緒如秦川大地的溝壑,起伏跌宕,余韻悠長。
《望秦川》
下半場開篇的《姜女淚》,源自陜西流派的重要代表箏曲。周延甲1979年編曲時,受“姜女廟”啟發,以孟姜女哭長城為魂。并根據陜西迷胡音樂《慢長城》、《快長城》等連綴改編的陜西箏曲。樂曲以孟姜女哭長城這一段歷史故事為題材,表現了在暴君秦始皇對人民的奴役下,孟姜女哀怨、憤懣的情緒。筱媚獨奏,右手大指撮搖、左手多指交替按弦,陜音的苦音腔調化作孟姜女的哀怨憤懣,似能看見她在長城下落淚,琴音成了情感的出口,讓現場沉浸在深沉故事場景里。
《姜女淚》
原創曲目《破陣子?木雅》是本場音樂會主角筱媚的心聲。源于音樂會主題,又嵌著她親自填的詞,靈感取自西南康巴木雅地區藏族音樂。復三部曲式與變奏交替,特殊擬聲技法點綴,傳遞“生命本有盡,愿力盡無窮”,是她打破心障、突破自我的音樂宣言,十五歲的少年在傳統根基上,開出一朵創新之花。
原創曲目《破陣子·木雅》
最后,《蒼歌引》借《爾雅·釋天》“春為蒼天”之意,王筱媚與陳一銘老師再合作。琴音里,春的生機、青春的希望滿溢,表面寫景實則抒情,“天人合一”哲思流淌,將自然季節與人生青春相系,傳遞著樂觀向上,精彩的演奏使現場掌聲雷動,歡呼陣陣,為音樂會畫上完滿句點。
《蒼歌引》
?藝術溫度的另一種丈量?
除了音樂,音樂會的環保與公益之舉,為這場藝術盛宴增添人文厚度。主辦方響應環保,倡議觀眾摒棄傳統花束花籃,推出“鮮花變善款,愛心永流傳”。音樂廳門口,掃碼領小支鮮花,19.9元善款將全額捐贈四川甘孜州甘孜縣卡龍鄉小學的三位貧困女孩。藝術不再是孤高的陽春白雪,而是化作愛心橋梁,讓藝術傳遞溫情與愛,讓琴音里的溫暖,實實在在抵達需要的人,也讓觀眾的祝福,有了更有意義的寄托。
整場音樂會展現了筱媚作為“箏三代”要繼續弘揚國樂藝術的堅定信念,也是筱媚對十年習箏路上教育、幫助、支持她之人的深情致謝。從經典曲目的細膩詮釋,到原創作品的自我表達,她用古箏這件有幾千年歷史的“仁者之器”,打破藝術與生活、傳統與現代、自我與他人的邊界。 當最后一個音符消散,全場經久不息的熱烈掌聲,是觀眾被琴音打動的最好證明。筱媚以這場音樂會,為古箏藝術傳播注入新活力,也讓人們看到稚嫩的初三古箏學子在傳統樂器傳承與創新中的思考和實踐。未來,期待她帶著對古箏的熱愛,繼續在琴弦上耕耘,用更多動人樂章,講述藝術與生命的故事,譜寫奮進與青春的華章,讓古箏這件傳統樂器,在新時代持續綻放璀璨光芒。
四川音樂學院教務處
四川音樂學院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中心
四川音樂學院民樂系
四川音樂學院附中
協辦單位
天籟箏樂團
(來源:中國音樂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