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7月7日凌晨,也門西部紅海沿岸的居民被巨大的爆炸聲驚醒。以色列空軍代號“黑旗”的軍事行動正在展開——20架F-35戰斗機撕裂夜空,向荷臺達港、薩利夫港和拉斯-伊薩港投下50多枚精確制導彈藥。
火焰吞噬了拉斯-伊薩港的石油儲罐,濃煙籠罩了荷臺達全市的天空。
這場跨越2000公里的突襲,是以色列對胡塞武裝近期軍事行動的直接回應。就在空襲前一天,胡塞武裝向以色列發射了 “巴勒斯坦-2”型高超音速導彈,這種速度達16馬赫的武器讓以色列耗資百億構建的“箭-3”防空系統淪為擺設。
胡塞武裝的“巴勒斯坦-2”型高超音速導彈成為這場沖突的導火索。這枚導彈采用兩級固體燃料結構和隱形技術,在大氣層邊緣以“乘波體”姿態滑翔變軌,徹底突破了以色列的防空網絡。
軍事專家理查德在加密電報頻道分析:“胡塞武裝用舊雷達引導高級炸彈,攔截系統根本沒有時間做出反應!”
導彈襲擊后,以色列官方堅稱成功攔截,而胡塞武裝則宣稱“成功癱瘓機場”。一枚導彈飛出兩個故事版本,背后卻是中東軍事平衡的質變。
自2023年10月巴以沖突升級以來,這已是胡塞武裝第309次向以色列發射導彈或無人機。他們在也門北部山區建立洞穴工廠,利用伊朗提供的導彈技術實現量產,形成了飽和打擊能力。
更令以色列窒息的是戰爭的經濟賬:胡塞單發導彈成本不足百萬美元,而以軍攔截一枚需耗費300萬美元。這種三倍成本差使以色列在消耗戰中陷入戰略被動。
以色列的報復迅疾而猛烈。7月7日凌晨發動的“黑旗行動”在戰術層面展現出精確打擊特征。
以軍出動的數十架戰機采用飽和式攻擊,重點摧毀了支撐胡塞武裝作戰體系的三個關鍵節點:
荷臺達港的碼頭吊裝設備被完全癱瘓,該港口承擔著胡塞武裝90%的武器轉運任務。
拉斯-伊薩港的燃料儲備區遭受毀滅性打擊,削弱了無人機與導彈部隊的持續作戰能力。
薩利夫港的雷達監控系統連同2023年被扣押的“銀河領袖”號貨船一并被摧毀,切斷了胡塞武裝在紅海的態勢感知網絡。
以色列國防部長卡茨在空襲后發出冰冷警告:“也門的命運將與德黑蘭相同”。這暗示以色列未來可能復制襲擊伊朗的模式——從基礎設施到核心領導層的全方位打擊。
空襲前,以色列軍隊向港口區發出“撤離令”,看似人道主義,但實際上針對無法移動的油罐、雷達站和電力設施。當50枚彈藥傾瀉而下時,荷臺達港的石油儲存區變成了火海,薩利夫港的起重機群扭曲成了鐵片。
沖突雙方的戰略戰術呈現出鮮明的不對稱特征。胡塞武裝的報復是雙管齊下的:在向以色列發射高超音速導彈的同時,對紅海船只的襲擊也同步升級。
7月6日,英國海事貿易組織發布緊急公告:八艘胡塞快艇圍攻利比里亞貨船“神奇海洋”號。西方雇傭兵持槍反擊,摧毀了兩艘自毀船,但另外兩艘價值1000美元的無人船撞上了貨船。這艘重達35000噸的船慢慢沉入紅海。
胡塞武裝的“導彈經濟學”令西方軍事強國陷入困境。用一艘1000美元的自毀船換一艘3.5萬噸的巨艦,用廉價的無人機消耗美軍數千萬美元的攔截彈——這種戰術正在掏空西方的軍費。
以色列深陷經濟戰損比失衡的困境:擊落一架2000美元的無人機需耗費百萬美元導彈,而胡塞武裝獲得伊朗巡航導彈技術支持后,反擊手段更趨多元。
當特拉維夫的富人們在空襲警報聲中顫抖時,也門山洞里的軍火庫正在大規模生產下一波殺手武器。
以色列的空襲造成的次生影響正在向民生領域蔓延。拉斯卡提卜發電站的損毀導致荷臺達全市陷入黑暗,醫院備用發電機僅能維持4小時運轉,冷藏藥品面臨失效風險。
國際航運市場對此次事件反應迅速,倫敦保險交易所已將紅海戰爭風險溢價上調至每航次12萬美元,這可能導致也門60%的進口食品價格上漲。
更棘手的是,胡塞武裝控制的陸路運輸線因燃料短缺被迫縮減運力,可能引發雙重人道主義危機。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此前曾對類似襲擊表示嚴重關切。4月美軍對也門伊薩角港的空襲導致儲油罐破裂,約2萬噸原油泄漏風險威脅紅海生態。
這場危機已經造成嚴重人道代價:全國85%人口依賴國際援助,面粉運輸中斷使120萬人面臨急性營養不良風險。薩那僅存的3所公立醫院中,2所因供電設施被毀暫停手術。
以色列的突襲正在引發地區安全格局的連鎖反應。沙特阿拉伯在空襲發生后立即加強了對也門邊境的防空警戒,阿曼則向聯合國提交了緊急調停提案。
埃及海軍宣布延長其在紅海的護航行動期限,而伊朗革命衛隊高級將領視察霍爾木茲海峽防務的動作,暗示著地區力量正在重新評估安全邊界。
中東棋盤正被無形之手重新布局。美國突然解除對敘利亞持續40年的制裁,為推翻巴沙爾政權后上臺的沙拉政權送上“大禮包”。這一舉動實為三重博弈:削弱伊朗“抵抗軸心”、拉攏沙特主導的遜尼派陣營、為敘以關系正常化鋪路。
沙特國防大臣哈立德親王6月訪問伊朗時強調“地區合作強于域外干預”。昔日反胡塞聯盟的瓦解,使以色列陷入空前孤立。
更深的核陰影正在浮現,以色列情報機構評估伊朗濃縮鈾存量已達制造12枚核彈的當量。若以軍再度襲擊伊朗本土核設施,可能迫使德黑蘭鋌而走險。
這場千里突襲暴露了以色列的多線作戰困境。在加沙地帶,士兵仍在逐街清剿哈馬斯殘余,7月初的停火談判因以軍持續槍擊領取救援物資平民而瀕臨破裂。
在黎巴嫩邊境,真主黨火箭彈仍不時劃過夜空。在也門方向,胡塞導彈威脅已成常態化。
截至7月3日,加沙衛生部門更新死亡數字——5.7萬人在以色列軍事行動中喪生。同日聯合國特別報告員弗朗西斯卡·阿爾巴內塞向人權理事會提交報告,首次明確指控以色列在加沙實施“種族滅絕”。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面臨國內政治危機,深陷貪腐案面臨十年監禁的總理,將戰爭視為政治生命線——持續的軍事沖突能轉移國內輿論焦點,甚至可能爭取刑事豁免。
卡茨高調宣揚6月對伊朗的“崛起的雄獅”行動是“歷史性轉折點”,卻回避了一個尷尬事實:沙特聯軍過去十年累計27萬架次轟炸未能消滅胡塞武裝,以色列有限的空中力量更難實現戰略目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