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甘肅天水褐石培心幼兒園的血鉛超標事件,引發了社會廣泛關注。這一事件像一記警鐘,讓我們重新審視:鉛中毒,真的離我們很近。
圖源:網絡
不少家長為此感到驚慌,擔心萬一自家孩子中招,那么,如何判斷孩子有沒有血鉛中毒?萬一血鉛中毒,怎么辦?今天來具體說說。
兒童鉛暴露
偶發風險需警惕
先說一個整體情況:從全國數據來看,當前兒童嚴重鉛暴露情況整體并不常見。
2025 年一項涵蓋 15 省 3 萬多名 0~6 歲兒童的全國性調查顯示,血鉛水平 ≥ 50 微克/升(μg/dl)的患病率為 4.1%,其中西部地區最低,僅為 2.7%;而陜西省檢出率更低,只有 0.5%[1]。
圖源:參考文獻 [1]
另有一項覆蓋全國 16 座城市的研究也顯示,自 2000 年全面禁用含鉛汽油后,兒童血鉛水平整體呈現顯著下降趨勢,≥ 10 微克/分升(即 100 微克/升)的人群比例由 2004 年的 10% 降至 2008 年的不足 5%[2]。
這些積極變化,與我國持續多年推進的污染治理及公共衛生政策密切相關,例如逐步淘汰含鉛汽油、優化鉛冶煉產業布局、加強城市飲用水凈化等措施的落地實施。
但值得注意的是,類似天水幼兒園血鉛中毒等個案仍提示,不良商家違規操作、知法犯法,可能對兒童健康造成嚴重影響。
值得欣慰的是,多數兒童在脫離鉛暴露環境、接受規范干預及營養支持后,血鉛水平可隨時間逐步降低,有效降低中毒風險。因此,明確鉛暴露的主要來源、掌握科學預防方法及應對措施,是當前需要重點關注的方向。
兒童接觸鉛
這幾種途徑需警惕
含鉛涂料的碎片和塵埃
含鉛粉塵的攝入是兒童鉛暴露的主要來源。鉛塵的主要來源有:含鉛涂料、土壤被氧化和機械性粉碎。
幼兒期的發育探索行為,比如爬行和學走時接觸地面較多,還有正常的吃手或咬物,可能增加兒童攝入含鉛涂料、灰塵或土壤等風險。
比如過去,一些房屋在建造或裝修時可能使用了含鉛油漆。隨著時間推移,這些含鉛油漆風化后剝落成粉末,散布在地面、窗臺、墻邊的縫隙中。
吸入性鉛暴露在機動車汽油產品無鉛化后已明顯減少,但如果孩子的居住環境靠近使用、熔煉或開采鉛的工業廠房,或所在國家未完全禁用含鉛汽油,仍可能導致兒童吸入鉛。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油氣排放污染的土壤
世界銀行和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在 1998 年呼吁全球實施石油產品無鉛化,目前這一目標已基本實現。在美國規定石油產品無鉛化之前,每個月機動車尾氣都會排放百萬磅的鉛。
但居住區周圍的土壤污染,仍可能成為兒童鉛塵暴露的重要來源之一。土壤中的鉛不僅能被植物吸收,進入蔬菜、水果等食物中,還可能在兒童玩耍、抓握泥土或直接取食地面食物時被無意攝入,形成隱匿而持續的暴露風險。
裸露土壤的鉛含量安全標準為:玩耍區域 < 400 ppm,非玩耍區域 < 1200 ppm。
妊娠和哺乳母親的血鉛水平高
母親如果曾經有過鉛暴露而儲存于骨骼中的鉛被動員入血,或者妊娠期直接急性/長期暴露于高鉛環境,都可能引起母親的血鉛升高,從而引起胎兒的宮內鉛暴露。而宮內的鉛暴露可能增加生后發育遲緩、智商下降或行為異常的風險。
母乳的含鉛水平可高達母親鉛水平的 3%,建議血鉛水平 ≥ 40 μg/dl 的母親將血鉛降至 < 40 μg/dl 后再開始母乳喂養。
食物或水污染
食物在生產、加工、包裝、制備或存儲過程中有受到鉛污染的可能性。比如含鉛土壤中生長的農產品,食物制作過程中添加了鉛污染的調料,食品灌裝過程中采用鉛焊料等。還有使用鉛釉陶器、鉛水晶玻璃器皿、含鉛烹飪容器或者使用有含鉛顏料的塑料袋儲存、加工或盛放食物。
在餐具方面,部分家庭仍使用老式釉陶制品,而這些未經過嚴格食品級認證的釉面餐具在接觸酸性或油性食物時,可能緩慢釋放鉛進入食材中。一項通過醋酸浸測試驗的研究顯示,即使多次按標準條件浸泡,這類陶瓷仍會大量析出鉛,遠超安全限值[5]。
飲用水中的鉛可能比食物中的鉛更容易吸收。美國環保署(EPA)規定水含鉛量的干預閾值為 15ppb,美國兒科學會(AAP)推薦學校用水采用 1ppb。
家庭用水的鉛污染主要來源于由鉛焊料連接的銅水管。其他潛在鉛污染源包括儲水箱、市政供水區域之外的水源,以及老化的水冷卻器和熱水器,特別是在水酸度或溫度較高的地區。
父母的職業環境
成人的職業有鉛暴露、生活在有鉛污染的房屋中,就可能通過衣服或皮膚讓孩子的生活環境出現鉛塵。
父母有需要使用、熔化或噴涂含鉛產品的愛好或職業等,也可能增加孩子吸入鉛的風險。
其他:鉛超標的玩具、化妝品、藥物等
兒童攝入含鉛物品,比如窗簾鉛垂、娛樂用品、民間偏方等可造成血鉛的急劇升高,有可能導致鉛中毒性腦病和死亡。而長期接觸這些物品也可能增加鉛暴露的風險。
兒童用品和玩具,比如產品表面的涂料、顏料,塑料產品,包括圍嘴、背包、汽車安全座椅、午餐盒等也可能含鉛。
當孩子皮膚完好、產品完整時,鉛不會被攝入,但如果啃咬、咀嚼、吞食,或產品損壞,就可能存在鉛攝入的風險。
還有一些藥物里也可能含鉛,甚至可能導致嚴重中毒。
圖源:網絡
如何識別食物中“鉛超標”?
查看產品的檢驗報告和溯源信息
根據我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22),不同食品類別,如谷物、蔬菜、肉類、嬰幼兒食品等都有明確的鉛限量:新鮮蔬菜 0.1 mg/kg、兒童米粉 0.2 mg/kg、液體奶 0.02 mg/kg 至 0.01 mg/kg 不等。
選購時,可留意包裝上的“食品生產許可證編號”“產品批次”“合格檢測報告”等標識,如有提供第三方檢測數據、國家級實驗室認證的,安全可信度更高。
避開來源不明、自制罐裝及深色鉛釉餐具
很多家庭喜歡使用釉陶器皿儲存醬菜、自制罐頭,但這些傳統陶器未經食品級認證,尤其在盛放酸性,如泡菜或高油食物時,釉層中的鉛易析出、進入食材中。
建議不要購買來源不明的陶瓷餐具,尤其是一些景點賣的陶瓷工藝品,可能大多只是為了好看,并不適合烹飪使用,就不要用了盛裝食物了。平時還是盡量去正規的超市、市場買正規廠家的產品,最好有明確的檢測合格報告。
使用時也要注意:避免盛酸性食物,比如番茄,醋等會加速陶瓷鍋中的重金屬溶出;另外,不要用清潔球等鈍器清洗陶瓷餐具,會破壞表面的釉,也容易加速表面顏料等脫落;如果陶瓷餐具表面破損了,會容易有重金屬慢慢溶出,最好就不要使用了。
關注權威平臺發布的食品召回及警示信息
比如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各級市場監管局網站有不定期召回通報;進口產品則可關注海關總署或美國 FDA、CPSC 等發布的召回數據。
如何預防,減少鉛危害?
大多數鉛暴露其實是可以預防的。只要從源頭減少接觸,配合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結構,風險是能大幅降低的。
1.環境預防
想要防鉛,首先要從生活環境著手——定期檢查老舊家具和裝修殘留很關鍵。
如果家中曾翻新、打磨或使用過含鉛材料,建議使用 HEPA 高效濾網吸塵器配合濕布清潔,避免干掃揚塵。
水也是常被忽略的一環。一些老舊建筑仍使用含鉛的水管或接頭,特別在長時間未使用的情況下,水管內鉛容易積聚。因此,使用自來水燒飯或沖奶粉前,建議先放流水幾分鐘。若條件允許,也可以安裝過濾芯中注明“可去除鉛”的凈水裝置。
此外,一些意想不到的日常物品,如老瓷器、進口彩繪玩具、劣質首飾,也可能是鉛的來源。尤其是家有小孩的家庭,應避免讓孩子接觸來源不明的“古董”、舊家具、帶漆文具或廉價飾品。
2.食物預防
飲食上的“防鉛”,并不是靠某種神奇食物來“排毒”,而是通過合理膳食結構,減少鉛的吸收。例如鐵、鈣、鋅等礦物質在體內與鉛爭奪吸收通道,攝入充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鉛的進入。
此外,還要注意選擇正規來源的嬰幼兒食品,避免長期單一品牌攝入。近年來,美國多項抽檢發現部分品牌嬰兒食品,如輔食泥、谷物粉存在重金屬超標情況,尤其是鉛、砷、鎘等。如果可能,優先選擇通過國家標準檢測的批次,避免購買來源不明的產品。
3.行為習慣
小朋友好奇又不懂得避險,很多鉛暴露其實源自手口接觸。最基礎、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勤洗手,尤其是在戶外玩耍、飯前、如廁后;避免孩子吮手指、啃玩具、吃泥土等行為。
玩具、餐具、地墊等日常用品要定期清洗。如懷疑可能含鉛(比如舊玩具或來路不明的產品),可以使用家庭用的鉛測試包進行初步篩查,或聯系專業機構檢測。
有研究還指出,孩子在空腹時對鉛的吸收率遠高于進食狀態。因此,規律飲食、避免漏餐對防鉛也有一定幫助。
4.檢測與就醫
一級預防最為重要,但血鉛篩查仍有必要,以便早期發現一級預防失敗的兒童。
有些時候,家長并不知孩子是否已暴露于鉛。比如住在舊城區、家有翻新裝修、或孩子出現不明原因的注意力差、發育落后等表現,都應警惕血鉛可能。
美國兒科學會建議,應在 6、9、12、18 和 24 月齡時評估兒童鉛中毒的風險,此后每年評估直至 6 歲;建議沒有相應鉛篩查項目的地區,可在暴露高峰年齡段( 12 和 24 月齡)開展血鉛的普遍性檢測,特別是符合以下條件的地區:
● 血鉛水平升高的發生率數據不足
● 25% 及以上的住房建于 1960 年以前
● 5%及以上的12~24月齡兒童血鉛水平 ≥ 5 μg/dl(0.24 μmol/L)
參考資料
[1] Li MM, Jiao XT, Zhang J, et al.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elevated blood lead levels in 0-6-year-old children: a national cross-sectional study in China. Front Public Health. 2025;13:1546842.
[2] Xie XH, Tan ZW, Jia N, et al. Blood lead levels among children aged 0 to 6 years in 16 cities of China, 2004-2008. Chin Med J (Engl). 2013;126(12):2291-5.
[3] Cui XY, Li SW, Zhang SJ, et al. Toxic metals in children's toys and jewelry: coupling bioaccessibility with risk assessment. Environ Pollut. 2015;200:77-84.
[4] Shen Z, Hou D, Zhang P, et al. Lead-based paint in children's toys sold on China's major online shopping platforms. Environ Pollut. 2018;241:311-318.
[5] Sheets RW. Extraction of lead, cadmium and zinc from overglaze decorations on ceramic dinnerware by acidic and basic food substances. Sci Total Environ. 1997;197(1-3):167-75.
[6] Wen M, Ma Z, Gingerich DB, et al. Heavy metals in agricultural soil in Chin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Eco Environ Health. 2022;1(4):219-228.
[7] Zhu L, Liu K, Zhou J, et al. Analysis of Heavy Metal Sources and Sustainability: Human Health Risk Assessment of Typical Agricultural Soils in Tianjin, North China Plain. Sustainability. 2025; 17(8):3738.
[8] Kordas K. The "Lead Diet": Can Dietary Approaches Prevent or Treat Lead Exposure? J Pediatr. 2017;185:224-231.e1.
策劃制作
作者丨可友健康(ID:gh_442c4597ef04)范珍
蔣永源 第三軍醫大學內科碩士
審核丨韓宏偉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 中國衛生監督協會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評估與標準技術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阮光鋒科信食品與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中華預防醫學會健康傳播分會委員
策劃丨林林
責編丨林林
審校丨徐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