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陳俊宇
7月5日,中國好書《空城紀》六卷本新書發布會在江蘇書展中心舞臺舉行。中國作協副主席、《空城紀》作者邱華棟,與蘇州大學講席教授、作家王堯,圍繞“從尼雅到樓蘭,復活西域千年故城的漢唐風華”的主題對這套作品展開分享。
《空城紀》是作家邱華棟30年構思、耗時6年創作的長篇歷史小說,全書洋洋40余萬字,由譯林社出版發行。《空城紀》以非虛構與虛構融合的寫作技法,選取漢唐盛代西域36國中,龜茲、高昌、尼雅、樓蘭、于闐、敦煌等6座絲綢之路上具有代表性的西域故城,分別展開,巧妙編織解憂公主、班超父子、張騫、斯文·赫定等歷史人物與當代考古學家、邊疆守護者的命運。作品自出版以來受到廣泛關注,入選2024年度“中國好書”、亞洲周刊2024年度十大好書等數十種權威榜單。
為使《空城紀》以更輕盈的姿態接近讀者,讓看似厚重的歷史真正走進我們的日常,譯林社此次特推出《空城紀》六卷本套裝,它區別于精裝單行本的統一形態,以《龜茲雙闋》《高昌三書》《尼雅四錦》《樓蘭五疊》《于闐六部》《敦煌七窟》為名,為每座古城量身定制了獨立的卷冊。鳳凰出版傳媒集團董事長章朝陽在致辭中表示:“《空城紀》中每卷聚焦一城,深挖其獨特歷史截面與文化底蘊;六卷合一,系統還原西域千年史詩般的宏大變遷。分冊見深度,合輯顯廣度。《空城紀》以全新面貌重磅亮相,不僅是精品圖書生命力的再度煥新,也彰顯鳳凰對優質內容的潛心深研,與對重要作家的莊重承諾。”
作為評論家和對歷史題材感興趣的作家,王堯給予《空城紀》六卷本高度評價。“《空城紀》經得住我們不斷深挖、反復討論,是可經典化的長篇小說”。在他看來,敘事上《空城紀》延續了《紅樓夢》“器物敘事”的傳統,通過錢幣、花斑馬等載體激活歷史,這種將史料轉化為文學的能力,在當代作家中實屬罕見。“邱華棟的身份需要重新認知:他不僅是小說家,更是重要學者。”他特別指出,作者擁有自己的一套世界觀和價值觀,他將對漢唐歷史的判斷融入其中,將個體命運置于宏闊文明史中加以考量,作品呈現出完整的人文體系。“華棟的小說不僅講述故事,還傳達出他對中華文明共同體的理解,我覺得這一點也非常重要。”
《空城紀》從醞釀到誕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作家邱華棟不僅反復踏訪那些被風沙半掩的古城遺址,更投入了常人難以想象的案頭功夫。“多年來,我收集了許多關于西域歷史地理、文化宗教、民族生活方面的書籍,得閑了就翻一翻。久而久之,這樣的閱讀在心里積淀下來,那些千百年時空里的人和事就連綴成了可以穿梭往返的世界,對我發出遙遠的召喚。”沒有這些笨功夫,筆下那些器物、場景、人物就無法真正“活”起來。
王堯說,邱華棟在《空城紀》中表現出的語言能力和想象力都讓他印象深刻:“他的語言‘泥沙俱下’,才華抑制不住,正好與整個西域的氛圍和歷史非常匹配。”其作品既有宏大的時空架構,又有豐富的細節,呈現了歷史書寫的獨特質感。在譯林社副總編輯陸志宙看來,“泥沙俱下”、奔騰萬里,恰恰代表著邱華棟的語言狀態:“它是一種少年的狀態,一個少年的中國心令人感動,也讓人產生更多的共鳴”。
一本書既要熱鬧,也要有門道。在邱華棟看來,《空城紀》單行本是完整的石榴結構,六卷本則是變成了一個打開的石榴,整部作品的空間之大,容納了整個絲綢之路上的交流、交往、交融的場景。“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從費爾干納盆地帶回‘安石榴’,當異域果實演變為中國化的‘石榴’,其名稱嬗變本身就是絲路文明交融的象征。”承接這一文明隱喻,邱華棟目光轉向現場讀者,“希望這本書,在孩子的心中種下一棵石榴的幼苗,逐漸長成石榴之樹,結出好多文學的石榴”。
來源:工人日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