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來,美國海軍違反美國聯邦法律規定,注定將是一個無法避免的事情。我們知道,按照美國相關法律,美軍現役航空母艦的數量不得少于11艘,這是源于對美國全球軍事戰略和部署的需求而生的一條規定,11艘航空母艦的數量可視作是一條“底線”。但現在,美國海軍似乎還是力不從心了。
美媒對“肯尼迪”號延遲交付的報道
環球時報援引美媒報道稱,“福特”級核動力航母二號艦“肯尼迪”號的交付時間將延期2年,預計最早于2027年3月才能服役。而目前看來,自1975年開始服役的“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首艦“尼米茲”號,已經被使用了50年之久,目前正在執行服役生涯中的最后一次海外部署任務。按照計劃,“尼米茲”號將于2026年5月退役。也就是說,在2026年到2027年間,美國海軍將迎來一段時間內的“現役航母不足11艘”的狀態
美國需維持多艘現役航母
對于美國海軍來說,現役航母數量由11艘減少到10艘,絕不是什么小事。看似只是數量少了1艘,但考慮到美國海軍有著實打實的全球部署任務、特別是近年來諸如中東地區等熱點方向對美軍提出的“航母需求”,故哪怕只是可用航母數量少了1艘,也會對其他現役航母增加不小的壓力。不僅如此,從技術層面來說,美國海軍現役所有的航空母艦均為核動力航母,這看上去是某種“技術優越性”的表現,但實際上卻是一柄“雙刃劍”。
核動力航母的維護大修周期更久
要知道,在相同的服役周期內,核動力航母的在航率要天然遜于常規動力航母,前者要在服役生涯內花費更多的時間進行維護大修和核燃料棒的更換。這就是為何要強調,核動力系統所帶來的強大續航力,是“近乎無限”,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無限”。至于說為何過去的美國看似鮮少會出現“航母不夠用”的情況,原因很簡單,只要處于現役可用狀態下的核動力航母數量足夠多,那核動力所帶來的在航率低的問題,就能夠被較好地掩蓋和解決。
美國已出現新老航母青黃不接
但現在看來,受制于拉胯的造船工業產能和工作效率,名為“新老航空母艦青黃不接”的這一天,終于還是到來了。作為“福特”級核動力航母二號艦的“肯尼迪”號,已經出現了不止一次的延遲交付,其原本計劃于2022年服役,然后推遲到了2024年,隨后又被推遲到了今年7月交付,結果現在直接被延后到了2027年上半年。于是乎,到了2027年3月,該艦會不會再度迎來延遲交付呢?下一次延遲交付的時間節點會是何時呢?恐怕任誰都很難說得準。
“尼米茲”號將于明年退役
站在美國的角度上來想,倘若我們對“現役航母數量有所減少”這一問題持不樂觀態度,那“從11艘減少到10艘”和“新航母遭遇多次延遲交付”等事情,恐怕還只是個開始。作為美國海軍現役主力航空母艦的“尼米茲”級共有10艘在役,于1975年服役的首艦“尼米茲”號將于明年退役,服役時間長達51年,其中包括超期服役的1年。
多艘美國航母進入服役末期和晚期
這么一算,于1977年服役的二號艦“艾森豪威爾”號和于1982年服役的三號艦“卡爾·文森”號,其實也已經進入了服役周期末期和晚期,基本都將于2020年代后期和2030年代初期迎來退役。即便是于1986年服役的四號艦“西奧多·羅斯福”號,也將在2035年左右退出現役。也就是說,未來10年將是美國海軍現役核動力航母的退役高峰期,如果后續的“福特”級核動力航母難以做到順利接棒,那美軍很可能將面臨可用航母數量進一步下降的困境,如減少到7~8艘
中國已有2座船廠具備航母建造能力
如果這一幕成真,那美國海軍還能維持“全球部署”和隨之而來的“全球海上霸權”嗎?事情恐怕就不好說了。但對于正在持續發展海上力量的新興大國中國來說,“美國恐將出現航母減到個位數”一事,倒是個不錯的趨勢。目前看來,中國國內具備航母建造能力的船廠已有2座,以國內造艦業旺盛的產能和極高的效率來,如若“2座船廠同時建造航母”,那我們將有望在未來10年內,將航母數量快速提升到6~8艘的程度,說不定能與屆時的美軍現役航母數量“打成平手”
中國將擁有更多的航母
既然拉胯的美國造船工業以近乎“自廢武功”的方式,給了我們快速追平航母數量、乃至是實現趕超的機會,那為何還不抓住它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