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澗小溪里的山螃蟹,苗家人的心尖寵。
苗家人的家園宛如一個“森系宇宙”。這里以山水為靈魂,各類動植物為精髓,共同構筑起一個神秘而獨特的“小世界”。在這片天地間,千百年來,每逢夏季,山澗溪流中的小螃蟹便成為人們的心頭好。它不僅是孩童們的玩伴,更是苗家人餐桌上用以解饞的佳肴。此外,它還現身于苗族服裝的紋飾圖案中,點綴在苗族銀飾之上,甚至融入苗族的神話傳說,乃至成為圖騰象征。
苗家人為何會對這些“橫著走”的大自然精靈情有獨鐘?
苗家人敬畏的山野“小鄰居”
在湘西武陵山脈幽邃的腹地,若你俯身于山澗清流之上,翻動一塊青苔遍布的溪石,常能驚起一片細微的騷動。幾只青灰或暗褐的小螃蟹,倉皇橫斜,迅速遁入石罅深處。它們背負著如卵石般堅硬的殼甲,鼓著靈動的大眼睛,以無數光潔的細足在冰涼的山澗水中橫行。這便是武陵山溪中世代繁衍的湘西華溪蟹,當地人親切地稱它為“山螃蟹”。
湘西的山溪為何能孕育山螃蟹?唯有向大山與流水探尋答案。
山螃蟹的生存,全依賴于澄澈的溪水和密集的巖石。而湘西的澗水,是山魂的吐納。它源自云霧繚繞的峰頂,萬古以來涓滴不息,沿著嶙峋的石壁蜿蜒而下,最終匯聚成溪。溪水既切割著山谷,也悄然切割時間,將嶙峋的巖石打磨成渾圓的卵石,鋪滿整個河床。因發源于高處,又得兩岸茂密草木的蔭蔽,這里的溪水清冽徹骨,即便在酷暑時節,仍涼意襲人。而水底的沙礫潔凈無瑕,石隙間氧氣充盈,偶爾有腐葉飄落其中,便成為滋養之源。此外,山溪清澈,水流時急時緩,石隙深邃,因此,湘西的山澗成為是山螃蟹棲息繁衍的理想家園。
湘西的大山也是苗家人的“庇護所”,那些大小不一的苗家聚落,要么隱匿于深山,要么依傍峽谷山澗的水流而建。苗家人以此隔絕外界紛擾,以大自然為鄰。于是,山螃蟹自然成了他們的“小鄰居”。
矮寨大橋下的德夯苗寨,便是隱匿在德夯大峽谷中的神秘聚落。長達10公里的大峽谷中,散布著9條小峽谷,其間密布著大小共計50余條瀑布,形成了壯觀的瀑布群。這些瀑布或高懸于峭壁之上,或如細絲般掛在山間,再一起匯成涓涓清流,形成山澗小溪。這里不僅是苗家人的家園,更是名副其實的“螃蟹谷”。德夯苗寨的阿公阿婆常說,山螃蟹是盤古開天辟地時落在溪溝里的“活星子”。
在苗寨,山螃蟹不僅是共同守護山澗家園的伙伴,更被賦予了濃厚的神話色彩。在苗族的創世傳說中,始祖之一“仰阿莎”是從螃蟹挖掘的水井中誕生的龍女。她曾在清涼的水井邊與螃蟹大王游方。仰阿莎問道:“螃蟹阿哥,你從哪里來?”螃蟹大王答道:“我從巖石窩中來,河沙灘上的石窩窩,那個地方美極了。”在這個神話中,螃蟹被視為苗族族群起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連接人類與自然神靈的媒介。
在湘西,苗族自視為“龍的傳人”,而螃蟹作為山澗清潔水域的生靈,常與“龍”的意象緊密相連。在一些祭祀活動中,螃蟹的出現被認為是祥瑞之兆,象征著祖先對族群的庇佑。此外,在苗家人眼中,螃蟹還蘊含“送子”的寓意。在中國苗族第一村寨頭村,傳說有一對夫婦在納老架橋時獲贈螃蟹,最終繁衍出龐大的宗族。
苗族聚落還為螃蟹“過生”
在信奉“萬物有靈”的苗族聚落,這只充滿靈氣的山螃蟹早已嵌入他們的日常生活。苗家人為螃蟹舉辦“過生”儀式,甚至在苗服和銀飾上以螃蟹作為裝飾點綴。
苗家人歷來有給動物“過生”的傳統習俗。在湘西南城步苗族自治縣等苗族聚落,每年農歷六月六是一個多節合一的重要日子,當地稱之為“螃蟹節”“半年節”“嘗新節”和“山歌節”。這一天,苗家人會全家團聚,親友相會,殺雞宰鴨,打酒買肉,共同歡慶佳節。選擇這一天為螃蟹“過生”,是因為此時正值一年過半,陽光熾烈,天氣炎熱,山澗水流恰好升溫,螃蟹開始活躍起來。它們成群結隊地從巖穴和石縫中鉆出,爬到小溪的石頭上或河邊的淺灘上曬太陽。頑皮的孩童則會躡手躡腳地去沙灘和溪石上抓螃蟹。這時的螃蟹肥美且易抓,只需稍加引誘便收獲頗豐,這些螃蟹也成為六月六餐桌上的珍饈美食。
螃蟹因其吉祥的寓意,常作為紋飾出現在苗家人的服飾上。被譽為苗族“無字天書”的苗畫,曾留下螃蟹的印記,它以多子多福的美好寓意,常與花、鳥一同構圖,共同營造出熱鬧祥和的美好景象。而被稱為“穿在身上的苗族史詩”的苗繡苗服,如百鳥衣,其紋樣中也包含螃蟹紋。百鳥衣的紋樣題材多取自自然,與人們的日常勞作生活緊密相連,涵蓋所見所聞的動植物和器物。動物紋樣常見有鳥紋、龍紋、蛇紋、魚紋、蝴蝶紋、蛙紋、蜘蛛紋、螃蟹紋、蚯蚓紋、蜈蚣紋等;植物紋樣則有楓葉紋、四瓣花、八角花、葫蘆、蝴蝶花、四葉花、卷草紋等;幾何紋樣常包括回紋、人紋、井字紋、水波紋、十字花、菱形紋,還有一些難以命名的古老紋樣。苗繡中的這些紋樣看似隨意,實則蘊含著苗家的秘語。如苗繡中的螃蟹媽媽圖案,與苗家人傳說中的“蝴蝶媽媽”相呼應。螃蟹因其頑強的生命力和適應能力,被視為能帶來好運和豐收的象征,在苗服上繡制螃蟹媽媽圖案,表達了苗家人對土地和水源的感恩之情,寓意著生命的延續與繁榮。
據清代《百苗圖》記載,苗族服飾種類繁多,共計八十三種。其中,湘西型苗族服飾尤為獨特。每逢年節、趕集或做客時,苗族婦女喜愛在頭帕上點綴銀飾。特別是插頭銀椿花,苗語稱之為“木比咬”,這一習俗在鳳凰縣的山江、臘爾山,花垣縣的雅酉,吉首以及相鄰的貴州松桃苗區廣為流行。銀椿花的設計別致,下端為插桿,中間則飾以螃蟹、蝴蝶、白鶴、蝦子、梅花等各式圖案,并綴以綠絲線花束,最終將椿花巧妙地插于頭巾之上。而頭帕上運用的挑花工藝,出現最多的是以蝴蝶搭配螃蟹花、菊花、石榴花、柿子花等,形成了“事事如意”“多子多福”“吉祥如意”等寓意。
螃蟹是百蟲宴里的“扛把子”
全世界的人類都愛吃蟹,生活在德夯大峽谷中的苗家人亦不例外。在物質并不充裕的年月,山螃蟹以其易得且味美,成為苗家人餐桌上重要的蛋白質來源。苗家人充分發揮其靠山吃山的智慧,將一只山螃蟹變幻出萬千滋味。
在德夯大峽谷,吃螃蟹與外界有著截然不同的體系。德夯人稱山螃蟹為“嘎地”,“嘎”在苗語中意為“葷菜”。當地人吃蟹講究保留本味,連殼都要嚼碎吃掉。美食家蔡瀾曾說,生吃螃蟹是最高境界,因為這表明螃蟹生活的環境無污染。德夯大峽谷中的山螃蟹雖然個體小,但精氣神十足,它們生活的水域清冽見底,蟹體干凈,毫無泥腥。當地人直接生吃,嚼碎后的蟹肉帶著絲絲清甜。
每年六月,隨著峽谷升溫后的第一場雨,山螃蟹陸續從石縫、巖穴中鉆出,迎來德夯的螃蟹季。這時,農忙之余的苗家人會去小溪里捕捉螃蟹,以解饞癮。最常見的做法莫過于火塘煨螃蟹。將剛抓回的螃蟹在溪水中稍加清洗,趁著它們還在吐泡泡,丟入火塘的余燼中煨烤。不多時,灰燼中的螃蟹便會散發出水澤清鮮與火焰焦香交織的味道。撥開灰燼,取出橘紅色的螃蟹,拍掉余灰,便可大快朵頤。這里的螃蟹本味十足,細白的蟹肉緊實清甜,蟹殼帶著山野質樸的焦香,余味無窮。
擅長烹飪的苗家廚娘還會用苗家酸湯煮蟹。苗家酸湯由米湯、小西紅柿及其他配料發酵而成,經過時間沉淀。取一小碗紅色酸湯作為湯底,加入拍碎的老姜、大蒜、山胡椒等,熬煮至沸騰后放入清洗好的山螃蟹。蟹肉在酸湯的浸潤下迅速收緊,山胡椒的獨特辛香與酸湯的濃烈完美交融,霸道地滲入蟹的每一絲肌理。揭鍋的瞬間,酸、辣、鮮、香撲鼻而來,仿佛能瞬間驅散夏日的沉悶與黏膩。苗家人還常用小螃蟹或溪流里的小蝦米搭配洋辣子、海椒等做成蝦酸,這也是一道特色開胃美食。
但在德夯苗寨,最常見的吃法是做成香辣小螃蟹或油炸小螃蟹。它是苗家人百蟲宴的“招牌菜”。在苗家人吃蟲的“日歷表”中,桃花蟲、桃花蝦之后便是小螃蟹。小螃蟹剝去堅硬外殼,處理掉內臟后,直接放入油鍋中炸至金黃酥脆,撒點辣椒粉即可作為零食。此外,螃蟹還可與干辣椒或青紅辣椒同炒,加入大蒜和生姜,出鍋便是一碗色香味俱全的香辣小螃蟹。這也是苗家人待客的時令佳肴。
德夯大峽谷的山螃蟹不僅喂野了當地人的胃,還吸引了很多游客。在苗寨附近的小峽谷中,隔一段距離就能遇見炸螃蟹的老人或小孩。他們坐在小馬扎上,面前放著煤爐和小鐵鍋,旁邊的小桶裝的是剛從小溪里抓的山螃蟹。碰到顧客,他們便用竹簽串上三五只小螃蟹,放入油鍋中炸至金黃,再在調好的辣椒油中滾上一圈,一串苗家風味的炸螃蟹便制作完成。這種螃蟹雖肉質不多,但品嘗的是那嘎嘣脆香的獨特氛圍。
正值德夯大峽谷螃蟹活躍之際,它們不僅是苗家灶臺上的鮮美佳肴,更是這片山水持續鮮活、永葆神秘的原生密碼。
文/瀟湘晨報記者伍婷婷 圖/瀟湘晨報記者曹宇旋 矮寨奇觀景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