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畫壇雙擘
———南吳北齊
吳昌碩與齊白石,一個是 "以書入畫" 的集大成者,一個是 "化俗為雅" 的革新者;一位是海上畫派巨擘,一位是北平畫壇領袖。齊白石早年仰慕吳昌碩的藝術造詣,學習吳昌碩的大寫意畫風,開啟“衰年變法”,自創紅花墨葉一派。而吳昌碩為齊白石寫“潤格”,為他的畫集題簽,給齊白石以前輩的鼓勵與提攜。二人雖未謀面,卻在內心深處,對彼此的藝術有著一份敬重。
本次上海中福拍賣將兩位大師的筆墨勾連——呈現齊白石三幅飽含生趣、吳昌碩三幀浸染春秋的佳作。吳昌碩將金石的斑駁鑄進紅楓的霜色,齊白石在北平的案頭為壽桃點染朱砂,一個以篆籀之氣讓花卉發出生命力量,一個從草蟲世界里注入水墨采擷天真。他們未曾想到,隔著山水遙望的筆墨,會在百年后的上海中福重逢。
齊白石
(1864-1957)
齊白石(1864-1957)
大福大壽圖
設色紙本 鏡片
款識:大福大壽,偕山老人白石八十七歲時客京華第三十二年。
鈐印:白石、人長壽
鑒藏印:周氏古琴閣
出版:《齊白石集》,太平洋圖書公司,1974年。
說明:周墨南舊藏。周墨南(1916-1992),山東青島人。曾就讀於國立復旦大學攻讀政治,1944年從軍,曾入軍委會乾訓團受訓,並在國防部新聞局、人民服務總隊等單位任政訓指導員等職,迄1949年自青島赴臺,旋以上校軍階退役。1950年後承家學改以古董、書畫為業,系當時著名之古董商,自號古琴閣主人。
尺寸:104×34cm
作者簡介:齊白石,原名純芝,字渭青,號蘭亭,後改名璜,字瀕生,號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餓叟、借山吟館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湖南湘潭人,近現代中國繪畫大師。
出版物
大福大壽圖
福壽,總與白石老人相伴。1947年齊白石八十七歲,正值晚年藝境爐火純青之際。此幅《大福大壽》以佛手與壽桃為題,構圖簡潔,寓意深遠。“大福大壽”四字點明畫中寓意。佛手諧音“福”,壽桃象征“壽”,二者合璧,福壽雙全。齊白石在滿意且重要的作品上以篆書題款,典雅而莊重。
在佛手繪畫上他敢于創造,有意識地將佛手繪于畫面上方,使溫暖的顏色抱成一團,又斗轉畫風,錯落地以葉為界,利用墨色在畫里的分量,別出心裁、反密為疏。壽桃則以大紅渲染,色澤濃烈而不俗。整幅畫以簡馭繁,墨色與色彩對比鮮明,既有視覺上的沖擊,又有意境上的空靈。
右下角所鈐 “人長壽”印常用于齊白石祝壽題材作品。這類作品常繪碩大的桃實,搭配以靈芝、綬帶鳥、荷花等,無不體現出白石老人對畫作的珍視與對受畫者的誠摯祝福。
齊白石(1864-1957)
五蟹圖
水墨紙本
立軸
款識:元君先生屬畫,八十八歲白石老人。
鈐印:白石翁、吾年八十八
尺寸:103×34cm
五蟹圖
螃蟹是齊白石十分擅長的題材,這類畫作表現形式獨特,物理、物情、物態三者俱佳,可謂獨步畫壇。其畫蟹之所以成功,與畫家持續數十年的觀察、探索與研究不可分割。他曾在畫中題曰:“余寄萍堂後,石側有井,井上餘地,平鋪秋苔,蒼綠錯雜,嘗有蟹橫行其上。余細視之,蟹行其足一舉一踐,其足雖多,不亂規矩,世之畫此者不能知。”其畫蟹的技法也在不斷地革新之中,大約分為三個階段。最初在50歲左右,白石將蟹殼畫為黑墨一團,不能表現出蟹殼的凹凸不平,也未畫出足與鉗的質感;第二階段為60至70歲左右,蟹殼以數筆畫出凹凸質感,長足大鉗已十分生動,但缺乏空靈;第三個階為80歲至90歲左右,畫蟹已臻化境。他在一幅《十蟹圖》中闡述了這種變化:“余之畫蟹,七十歲以後一變,此又變也。”
此幅《五蟹圖》畫面構圖簡潔,五隻螃蟹從右上而下,或形單影隻,或聚在一起,或靜止,或橫行,形態各異,趣志盎然。畫家以濃淡不一的水墨畫出不同的螃蟹,每只螃蟹均以精簡而富有層次的筆墨表現出蟹殼、蟹腳,表現出螃蟹緩慢、笨拙卻令人忍俊不禁的動態。整幅章法虛實得當,筆墨凝重樸厚,螃蟹結構準確,妙趣橫生,使觀者充分感受到蟹在水中游弋的自由活潑之感。
齊白石(1864-1957)
紅梅蝶舞圖
設色紙本 立軸
款識:白石老人。
鈐印:木人、齊大
尺寸:106×35cm
紅梅蝶舞圖
齊白石畫梅早年服膺同鄉先賢尹和伯,並由之上溯宋代楊無咎,後來則受金農影響甚深。三人均用勾瓣法畫梅,此法雖工致,但容易陷入瑣細破碎。齊白石在衰年變法中,將各類題材創作均化繁為簡,梅花自不例外。雖然早在1917年,好友陳師曾就勸他“何須步趨尹和翁”,但實際上直到1924年前後,在借鑒了吳昌碩大寫意的沒骨畫法後,他的梅花才開始發生根本性轉變,向蒼勁縱逸、濃艷熱烈一路發展,並逐漸參化為己貌。
此幀《紅梅蝴蝶》,梅花虬枝繽紛亂舞,梅花旁邊一隻蝴蝶飛舞靈動,簡率中蘊含著變化,平淡中有奇趣。畫中梅枝穿插自如,搖弋生姿,疏密交織獨具匠心,枝條以重墨寫出,凝練的線條頗具金石筆意,或濕潤,或乾澀,或粗重,或細謹,通過筆勢的變化和回轉,造成一些幾何狀,具有形式感的封閉空間;梅花以朱砂點出花瓣,重墨點蕊,色彩鮮艷濃烈;蝴蝶以重墨畫出,以筆勢的乾澀表現出翅膀的動感,率性的四筆鋪拉出飄舞的翅膀,似有粉質浮於之上。再以粗率的幾筆畫出頭、尾部。整幅以巧妙的形式感取勝,以紅與黑、動與靜造成強烈的對比,雖簡單,卻獨辟蹊徑,意趣盎然。
齊白石(1864-1957)
臘梅圖
設色紙本 立軸
款識:千花開時汝未覺,汝欲開時萬花落。卻共山梅豐骨清,寒香可惜人不嚼。白石山翁題舊句。
鈐印:老木
說明:附原配木盒。
尺寸:125×32cm
吳昌碩
(1844-1927)
吳昌碩(1844-1927)
吳江霜落
設色紙本 立軸
署年:辛酉(1921年)
款識:吳江霜落。辛酉五月,吳昌碩年七十八。
鈐印:吳俊之印、吳昌石、人書俱老
出版:一、《吳昌碩畫冊甲集》珂羅版精印,有正書局,1926年。
二、《南畫大成》第十一冊,廣陵書社,1935年。
三、《墨美》第8期,書道出版社,1952年。
四、《吳昌碩畫冊》,2014年
按語:“吳江霜落”一詞出於元曲名家呂止庵的《仙呂?後庭花》,“孤身萬里游,寸心千古愁。霜落吳江冷,雲高楚甸秋。認歸舟,風帆無數,斜陽獨倚樓。”吳昌碩也曾在他的自作詩《吳江舟中》中贊美到“吳江楓落晚霞飛,短棹深杯坐自怡。雨岸夕陽欺病眼,看來楊柳染燕支。”可見“吳江霜落楓葉成”的美景早在印在了大師的心裡。“且從篆籀掃”,是吳昌碩繪畫達到“古意”、“古趣”、“古拙”的方法、手段。此幅作品為吳昌碩78歲所作,是其所言“篆籀掃”的再現。用筆嫻熟、老辣、蒼勁,用色沈穩、厚重,尤其楓葉經霜後的枝葉形態與顏色,表達得生動、形象,有石鼓之態,更有大篆之風。其前的兩方柱石,以大筆擦出,墨挑著水,拉柔並進,筆痕頓挫,更顯堅韌、挺拔,且與楓葉相映生輝。
尺寸:138×33cm
作者簡介:吳昌碩,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碩,又署倉石、蒼石,多別號,常見者有倉碩、老蒼、老缶、苦鐵、大聾、缶道人、石尊者等。浙江省湖州市安吉人。晚清民國時期著名國畫家、書法家、篆刻家,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長。
吳江霜落
此幅《吳江霜落》為吳昌碩78歲所作,用筆蒼勁,用色沉穩,尤其經霜后的枝葉形態有大篆之風,顏色熾烈。其前的兩方柱石,以大筆擦出,筆痕頓挫,更顯堅韌、挺拔。此件作品權威出版4次,其中最早刊載于1926年的《吳昌碩畫冊甲集》。
(出版物)
吳昌碩(1844-1927)
桃花浪漫
設色紙本 立軸
款識:灼灼桃之華,頳顏如中酒。一開三千年,結實大於鬥。昌碩設色。
鈐印:安吉吳俊昌石
出版:《中國明清書畫展》,產經國際書會,1996年。
說明:附原配木盒。本幅作品由日本著名篆刻家松丸東魚題署木盒並收藏。松丸東魚(1901-1975),名長,字子遠,號東魚,東京人。師從著名金石篆刻家河井荃廬。其篆刻宗秦漢古法,以搜秦摹漢為宗旨,並設立出版社,致力推介有關金石研究。他服膺吳昌碩藝術,在彼邦大力宣揚,並曾編輯《吳昌碩書畫集》。
尺寸:171×48cm
出版物
吳昌碩(1844-1927)
墨菊圖
水墨紙本 立軸
署年:辛酉(1921年)
款識:秋菊燦然白,入門無點塵。蒼黃能不染,骨相本來真。近海生明月,清談接晉人。漫持酤酒去,看到歲朝春。辛酉孟冬,吳昌碩年七十有八。
鈐印:吳俊之印、吳昌石、無須吳
尺寸:108×33cm
吳昌碩(1844-1927)
水仙圖
設色綾本 鏡框
署年:癸亥(1923年)
釋文:明珠作花翡翠葉。
款識:藤井先生正,癸亥十一月,安吉吳昌碩時年八十。
鈐印:吳俊之印、吳昌碩
出版:《百廿風華薪火相傳——西泠印社社長吳昌碩作品展》,西泠印社美術館,2023年。
尺寸:36×102cm
出版物
水仙圖
吳昌碩對水仙的熱愛絕不亞于梅花。水仙葉片以墨筆勾線,石綠填色,瀟灑的線條,畫得水仙凌波的清逸。水仙優雅高潔,石頭頑固不化,一同展現其金石篆刻功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