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學教授尼克?博斯特羅姆,這位被《外交政策》評為 “全球百大思想家” 的哲學家,長期聚焦 AI 等前沿科技對人類的影響。其新作《未來之地》構建了 “問題被解決的世界” 這一概念,引發對未來的深刻思考。
這個 “烏托邦” 有兩大核心:技術成熟到不違背物理定律 —— 太空殖民、完美虛擬現實、治愈衰老或因 AI 加速實現;治理完善到無大戰與壓迫。這里,人類工作可被全面自動化,人能直接掌控身體與思想。但關鍵問題隨之而來:當生存的實際問題消失,人類生活的意義何在?
博斯特羅姆指出,最大挑戰是 “目的感缺失”。當下人類的尊嚴多源于貢獻 —— 養家、助他人、自我提升。可若 AI 包攬一切,連育兒、健身都有捷徑,人會因失去奮斗意義而沮喪。不過他也給出方向:除了用神經技術獲取基礎快樂,還可追求豐富體驗(藝術、科學、自然之美),更可創造 “人造目的”,如游戲般為自己設目標,在主動活動中找到價值。
關于痛苦與快樂,他認為二者并非必然關聯。未來神經技術可直接調節情緒,但需循序漸進 —— 先提升認知能力,再理性選擇情感增強方式,避免貿然操作的風險。
外部層面,AI 伴侶的 “討好模式” 類似社交媒體的成癮設計,可能讓人沉迷虛擬而疏離現實。這如同土著初遇酒精,需文化適應期來建立健康使用方式。而 AI 終將超越人類 —— 大腦受顱骨限制,神經元每秒僅運行 100 次,信號傳播每秒百米;計算機晶體管達千兆赫茲,信息以光速傳輸,其潛力遠勝人類。
教育上,應從小接觸 AI 工具,培養終身學習能力與信息環境管理意識,既不被潮流裹挾,也不浪費童年。就業過渡階段,人際服務(如老年護理)、AI 相關技術領域需求仍在,但最終或全面失業,僅少數領域(如人類手工創作、體育競技)因消費者偏好保留人類崗位。
博斯特羅姆對未來整體樂觀,但強調需謹慎應對技術風險,在自動化時代重新定義 “美好人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