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墨西哥托雷翁出發,通常需飛越太平洋、跨越近半個地球,穿行12,100公里才能抵達中國上海;從南非夸祖魯-納塔爾啟程到上海,航線斜切赤道,掠過印度洋的季風云帶,全程超過11,700公里;從美國德克薩斯州阿靈頓起飛,則需橫穿整個北太平洋,航程達11,870公里;而從奧地利阿爾卑斯山腳下的小鎮阿沙赫出發前往上海,要橫貫歐亞大陸腹地,飛行8,700公里。
還有來自法國普羅旺斯大區、立陶宛考那斯地區的“冰島之路”、阿聯酋沙迦、巴基斯坦伊斯蘭堡……14個國家的20余位買家齊聚中國,參與由海智在線組織的“破壁會”和“中國供應商尋源之旅”。他們來自半導體、醫療器械、航空航天、超低溫制冷、木工設備等多個行業,卻都帶著同一個問題而來:中國制造,現在究竟是什么樣子?
海外買家走訪工廠合影(部分)
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構的大背景下,越來越多海外買家不得不面對“+中國供應鏈”與“-中國供應鏈”的抉擇。此次來華的買家幾乎都已通過海智在線對接過中國工廠,但他們依然選擇跨越總計超過23.5萬公里、相當于繞地球近六圈的旅程來到中國。對他們而言,這是一場更直接、更深入的判斷:在當前的國際形勢下,中國工廠、中國制造是否仍具備深入全球產供鏈合作的超級競爭力?在未來幾年,是否仍值得作為首選的重要合作伙伴?
而對海智在線及背后的中國工廠來說,這場“尋源之旅”的意義遠不止于訂單合作。來自五大洲的買家各自帶有不同的國別結構、行業背景與判斷邏輯。當他們走進中國的工廠、車間與展廳,試圖看清、看懂、看準中國制造時,我們也通過他們的觀察、提問、選擇,反向看見了不同國家在產業轉型周期中的真實考量。
海外買家走訪工廠 現場照片
從屏幕到車間,他們為什么來?
墨西哥一家半導體企業,過去將90%的產能布局在本地,僅有10%外發至亞洲。隨著近兩年本地制造成本持續上升,自有鑄造產線被迫關閉,加之其他市場如東南亞的供應鏈協同效率仍顯不足,該買家開始重新評估:當前的中國工廠是否適合承擔其下一階段的核心產能供給?
南非一家航空航天與衛星部件制造商,則反映出新興制造業國家所面臨的典型結構性困境:盡管在國家扶持下,企業具備一定的研發能力與資本投入,但本地缺乏穩定、完整的供應鏈配套。他們此次帶著航空級復雜零部件圖紙來中國,目標是找到具備系統交付能力、成本效率優勢突出、能夠參與長期共建的中國工廠。
英國一家超低溫設備制造商,其產品是光刻機等先進半導體制程中不可或缺的環境保障系統。過去,這類設備零部件高度依賴歐美本土供應。近年來,隨著中國在相關核心工藝領域的持續突破,該企業主動將目光投向中國,積極探索新的合作機會,以進一步提升其國際競爭力。
美國一家醫療器械企業,主營輪椅與康復設備,其在海智在線平臺上的授盤率已超過71%。此次來華,是為現有產品的迭代尋找新的合作工廠。同樣來自美國的另一家特種通信設備制造商,其CEO親自走訪,重點考察中國工廠在復雜結構、精密工藝集成方面的能力,為下一代核心通信組件尋找共創伙伴。
那么,他們來中國,看到了什么?又留下了什么?
墨西哥買家:從觀望到轉移,50%訂單重新分給中國
這家墨西哥半導體企業此次帶來的是一款需“先鍛造后機加工”的復雜零部件。在現場對接中,一家工廠不僅準確識別出圖紙中的關鍵工藝難點,還主動提出兩套可行的生產方案,幫助買家在成本與精度之間進行權衡。該買家首次直觀感受到:中國工廠不僅能按圖制造,更能在前期參與技術判斷與方案優化,具備真正的技術協同能力。
行程結束后,買家計劃將50%的訂單轉至中國,構建“本地+中國”的雙供應鏈支撐體系。
墨西哥買家與工廠現場討論
南非買家:72小時內收到航空精密打樣件
這家南非企業的采購需求,聚焦于航空領域的高精度零部件,屬于典型的“難件”。在6月21日的破壁會現場,一家中國工廠與買家完成初步溝通后,立即將圖紙交由技術團隊評估,僅用72小時便完成打樣,并于24日將樣品送至買家手中。
買家現場檢測后確認,樣品在尺寸精度、表面處理和結構一致性方面均符合標準。他們表示,這是首次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就能拿到可直接用于測試的航空級零部件,對中國工廠的反應速度和技術實現能力給予高度評價,并計劃推進后續批量合作。
南非買家與工廠討論圖紙細節
奧地利買家:模糊圖紙現場還原,實現95%以上相似度
奧地利一家擁有百年歷史的木工工具制造商,此次來華重點尋求具備小批量、多品種交付能力的供應商。對接過程中,買家提供的部分2D圖紙信息不全,存在數據模糊的問題。一家江蘇工廠在面對面溝通中,通過圖紙結構拆解和過往同類工藝經驗,快速補齊技術信息,最終打樣件在結構與功能實現上達到95%以上的還原度。
買家表示:“我們不是第一次和中國工廠合作,但這是我們第一次親眼看到,中國工廠在圖紙不完整的情況下仍能精準判斷并實現產品落地。”
奧地利買家與工廠討論圖紙細節
奧地利買家:從圖紙到實物,僅用4天完成加急交付
這位奧地利買家臨時提出一項急單:希望在返程前完成一款電動工具鉆頭的樣品驗證。6月21日提出需求后,一家浙江工廠立即啟動加急流程,確保24日晚完成樣品制作,并于25日中午在海智在線上海總部如約交付。
樣品經現場檢測后,買家確認結構、參數完全達標。買家表示“中國工廠不僅響應速度快,技術扎實,關鍵是對合作承諾的兌現和交付節奏的掌控超出預期。”隨后當場發出詢價訂單,并計劃啟動批量生產合作。
海外買家與工廠交流樣品細節
除了上述企業外,更多海外買家在實地走訪后釋放了明確的合作信號:英國超低溫設備制造商分別向三家工廠下多品種訂單,美國特種通信設備制造商向寧波工廠發出詢價單,美國醫療設備制造商向多家工廠發送產品圖紙,計劃根據反饋推進打樣與量產……這些即時達成的合作,并非偶發的“現場觸動”,而是海外買家基于海智在線前期線上匹配機制所建立的初步信任,在實地驗證、樣品比對與深入交流后,做出的更具確定性的判斷。
在走訪的車間與展廳中,海外買家們也接觸到了大量具備技術挑戰性的樣品——包括高精度心臟支架、航空航天定制件、機器人核心部件、極微小的醫療精密零件等。這些產品在誤差控制、裝配契合、表面處理等方面的完成度,刷新了他們對中國制造的理解。更讓人意外的是,這些能力并不專屬于頭部大企業——很多中小工廠在并不起眼的廠房里,憑借扎實的工藝積累和穩定的質量管理,也能完成高標準交付。
海外買家與工廠交流樣品細節
一路走訪下來,不少海外買家頻頻表達“沒想到”:有人在復雜結構零件面前反復比對尺寸與精度,有人不斷追問高精度件的誤差控制方式,也有人感嘆那些不足指甲蓋大小的精密件竟能做到如此規整。在驚嘆中國制造技術能力的同時,海外買家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中國制造業供應鏈的優勢無與倫比,即便當前全球化遭遇逆流,關稅等貿易壁壘增加,但失去中國,最終將失去世界,因為只要繼續參與全球競爭,“+中國供應鏈”仍是保持強勁競爭力的最優選擇。
海智讓海外與中國“離得更近,走得更遠”
“近”,是感知與認知的拉近。海外買家通過海智在線已經大大消除了地理上的遠,讓原本隔著語言、時差和文化的合作,變得可見、可感、可信,通過平臺鏈接下的實地體驗,不僅更“近”,并且更“緊”。
“遠”,意味著在建立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的基礎上,合作能力能夠從時間上到空間上都無限延展,可以共同構建起中國與海外制造長遠合作的基礎設施。在這次面對面的接觸中,中外雙方共同確認了“我們一起就能夠走得更遠”。
海外買家走訪工廠 現場照片
海智在線始終致力于讓中國的中小工廠被世界看見,讓中國產能為世界制造提供可持續的價值,也讓世界被我們更好地看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