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劉凱 北京報道
2025年7月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正上演著一出“冰火交織”的變奏曲。一邊是特斯拉Model 3長續航版逆勢調漲1萬元的舉動持續引發行業熱議,另一邊則是多品牌被曝針對尚未交付的小米YU7展開“訂單截胡戰”。在這看似矛盾的市場表象下,一場圍繞價格體系重構與消費信心博弈的行業暗戰已然拉開帷幕。
值得注意的是,6月末曾有傳聞稱比亞迪、騰勢等十余個品牌將自7月1日起全面調整報價方案,但并未得到相關企業證實。為探明市場真實動向,記者近期走訪了多家新能源品牌門店,試圖還原這場價格迷局背后的市場真相。
促銷還在持續
2025年前5個月,中國汽車市場交出亮眼成績單,產銷量分別達1282.6萬輛和1274.8萬輛,同比增長12.7%和10.9%。但光鮮數據下,行業“增量不增收、增收不增利”的怪象愈發突出,整車企業盈利能力持續下滑,經銷商“越賣越虧”。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經銷商新車銷售毛利貢獻率已跌至-17.7%,較2023年進一步惡化。
面對利潤承壓與市場競爭的雙重壓力,車企紛紛在促銷策略上展開創新博弈?!白罱芏嗫蛻舳际莵碜稍冋咦兓摹庇袖N售人員對記者表示。
在走訪過程中記者了解到,目前自主品牌一般采取組合拳形式。吉利方面銷售人員告訴記者,其延續了6月份的政策,星瑞系車型降價的同時推出至高2萬元置換補貼,并針對教師、公務員等群體加碼4000元“政務先鋒禮”。比亞迪除了取消“高息高返”政策,其他也延續了6月份的優惠。五菱宏光MINIEV第三代在疊加國補后價格可下探至2.08萬元,星光系列起售價為7.98萬元,同樣可以享受補貼。深藍汽車為新上市的S09車型配置超10萬元專屬權益,通過膨脹金、置換補貼和選裝贈送實現隱性降價,權益細節微調但總價值未縮水。
新勢力陣營則精準切入年輕客群金融需求,推出0首付+長周期免息方案。蔚來汽車線上線下權益差異顯著,線上送換電券、5年免息政策等。在蔚來門店,銷售人員對記者表示,可以將240張換電券換成1.6萬元選裝基金,5年免息政策可換1.8萬元選裝基金,加上地方政府補貼,綜合優惠可達4萬元。
樂道品牌針對2025屆應屆生家庭推出“前途似錦禮”,金融方案從5年免息調整為3年0首付,月供壓力降低的同時保留試駕抽獎等互動權益。理想汽車聚焦L6車型,首付降至6.98萬元,5年免息月供僅三千余元,配合試駕贈送30度電卡,精準吸引家庭用戶。小鵬P7+置換補貼最高2.5萬元,X9提供1萬元選裝基金,全系支持0首付政策。
合資品牌則延續一口價形式穩住基本盤,上汽大眾、東風本田對途觀L、CR-V等主力車型推出限時一口價,可疊加數千元的置換補貼。凱迪拉克主打“0首付+0息+超低月供”方案,CT5月供不足兩千元,以靈活還款政策應對豪華車市場價格戰。
從市場趨勢看,行業促銷策略正從價格戰轉向價值戰,90%新勢力品牌推出0首付、3—5年免息政策,領克/嵐圖/阿維塔額外疊加現金補貼;政務人群成為新戰場,吉利、一汽-大眾等品牌推出專屬禮遇,政策紅利轉化率提升顯著。這場圍繞消費觸點、金融方案、客群細分的立體化競爭,正重塑著中國汽車市場的競爭新范式。
定向紅包成利器,華為系成最大贏家
除了企業促銷,進入七月,一場由政府主導、企業深度參與的定向補貼浪潮在全國范圍內鋪開,呈現出顯著的“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特征。華為系智能網聯汽車成為本輪政策紅利的突出受益者。
河南省汽車行業協會創新性地推出“鴻蒙專屬補貼”:在7月1日至31日期間,消費者購買售價20萬元以上、搭載鴻蒙車機系統及華為途靈平臺并在河南上牌的新能源汽車,可獲每輛3000元現金補貼,總額度600萬元。這種將特定技術標準深度嵌入補貼政策的做法,使符合要求的華為系車型迅速成為最大贏家。無獨有偶,長沙市商務局稍早推出的450萬元補貼計劃雖一度因“表述調整”撤回,但岳陽、郴州、長春、天津等多地已迅速跟進,補貼金額從3000元至5000元不等,形成了跨區域的政策聯動效應。
這場被業內視為政企協同創新典范的補貼行動,實質構建了消費者、車企與地方政府的“三方共贏”生態。消費者獲得切實優惠,車企有效提振銷量,地方政府則成功激活本地消費動能。呼倫貝爾市商務局在文件中明確說明“補貼屬車企補助,非地方財政支出”,揭示了政策設計的精妙之處——通過政府公信力背書,將企業自身的營銷行為升級為具有官方色彩的促消費行動,既規避了地方財政直接支出的壓力,又顯著提升了政策的公信力與影響力。
與定向補貼形成呼應的,是全國范圍內持續升溫的汽車以舊換新政策。商務部數據顯示,截至5月31日,汽車以舊換新補貼申領量已達412萬份,帶動銷售金額1.17億元。消費者的置換意愿被有效激發,如北京車主王先生表示:“2013年老速騰報廢獲得1.5萬元補貼,比市場估價高出約5000元,相當于一筆額外收益。”中國汽車流通協會預測,2025年報廢更新車輛規模將達330萬至350萬輛,置換更新量更高達700萬至800萬輛,預示著千萬級市場容量的激烈角逐即將展開。
面對旺盛的市場需求與政策窗口期,車企積極推出新品搶占份額。小米汽車于6月底發布SU7新車型,宣稱發布后3分鐘內收獲超20萬輛大定訂單;小鵬汽車緊隨其后,于7月初上市的小鵬G7也宣布9分鐘大定破萬。競爭態勢迅速升溫,對手反應敏捷:蔚來、阿維塔、極氪等品牌針對小米SU7大定用戶推出“轉單報銷定金”服務,實施精準攔截;奇瑞則以幽默的“道歉海報”自嘲風云A9L預售訂單量,巧妙化解市場壓力。
汽車分析師王坤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當下的中國汽車市場,既是前期價格戰尋求“軟著陸”的調整期,也是政策創新密集涌現的試驗田。車企在利潤空間與市場份額之間艱難平衡,演繹著復雜的促銷藝術;地方政府則通過精巧的政策設計,將消費刺激與品牌推廣深度捆綁。
王坤進一步指出,這場七月的補貼熱潮,正是中國汽車產業加速轉型升級的一個生動縮影。在強有力的政策引導與日益成熟的市場需求雙重驅動下,傳統的單一競爭模式正被打破,融合技術創新、生態協同、用戶體驗的新游戲規則正在形成。最終的勝出者,必然是那些能在核心技術突破與商業模式革新中找到關鍵支點,并構建起可持續競爭優勢的企業。產業的未來,系于全價值鏈競爭力的重塑與躍升。
責任編輯:李延安 主編:于建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