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比利時的金翅雀古樂團,堪稱“巴洛克活化石”。7月8日晚,在上海夏季音樂節,金翅雀古樂團以一場“完全巴赫”,驚艷全場。
這場“考據級”演出,為觀眾打開了一扇通往18世紀的窗,得以一窺巴赫音樂的最初模樣。
金翅雀古樂團的名稱,源自維瓦爾第的一首長笛協奏曲。那首作品用長笛描繪了金翅雀在原野間的啼鳴,美麗而動人。
“很多早期音樂/巴洛克音樂的終極目標是模仿自然,把大自然的美翻譯成藝術的美。”樂團創始人之一、巴洛克長笛演奏家揚·德溫說。
“16歲時,我還在學習現代單簧管,后來我意識到,早期音樂和古樂的音色才是我們想要的。”巴洛克雙簧管演奏家馬塞爾·彭澤勒是樂團的另一位創始人,從1988年開始,這對搭檔已經合作了37年。
金翅雀古樂團力求呈現巴赫時代的音樂風貌,從琴弓的弧度到羊腸弦的張力,每一處細節都力求符合歷史記載。樂團錄制的唱片中,既有巴赫名作,也有大量被遺忘的巴洛克作品。這種廣博的積累,讓他們對巴赫的演繹更具歷史縱深感。
上海的音樂會上,樂團帶來巴赫的五部協奏曲。德溫手持巴洛克長笛,領銜巴赫《a小調長笛、小提琴和羽管鍵琴協奏曲》,笛聲如清風吹拂,沁人心脾。彭澤勒領銜巴赫《c小調小提琴和雙簧管協奏曲》,手指在一支仿古雙簧管上靈活躍動,光芒耀眼。
巴赫在萊比錫工作生活多年,在這座古城留下重要音樂印記。前不久,彭澤勒獲得了萊比錫頒發的“巴赫獎”。“沒有巴赫,也就沒有今天的我。他的音樂是我心靈的故鄉。”他說,“不管巡演到哪里,巴赫都是我生命穩健的磐石。”
演出現場使用的樂器,堪稱藝術品。
彭澤勒親手復刻的18世紀雙簧管,已成為業界標桿。少年時,他想學巴洛克雙簧管,卻被告知沒有現成樂器,需要等待三年。他與父親當即買來機器,自學制作,“我們和金屬、和蘆葦做斗爭,失敗了千次,才有一支可以使用的成品。”
彭澤勒還教會德溫制作長笛。德溫手中的那根橫吹巴洛克長笛,正是手工制作的。
“我也經過了長時間的學習和摸索。”開工前,他腦海中就有清晰的目標,這支笛子到底是要明亮還是灰暗的音色,他會根據聲學原理微調,以達到想要的聲學效果。
“當代長笛有22個按鍵,這個發明很偉大,但對演繹特定時期的作品有利有弊,瓦格納就曾經抱怨當代長笛的爆炸音量。”德溫認為,樂器的演化不同于達爾文的“進化論”,歷史樂器在當代依然有存在價值,而不是只有淘汰的命運。
“如果說大型現代樂團是密封的奔馳,我們就像敞篷車,能感受到每個音符的自然共鳴。”德溫和彭澤勒是“古樂運動”的代表人物,展望未來,他們會把樂團傳到下一代年輕人手中,“即便不再由我們倆引領,金翅雀也會繼續活躍下去。”
演出前一晚,金翅雀古樂團夜游上海,來了一場浪漫的citywalk。五位樂手從蘇州河漫步到外灘源,最后走到了霓虹閃爍、游人如織的外灘,驚嘆連連。
“震驚,我好像置身于未來世界。”大提琴家吉沃爾指了指身后的黃浦江和東方明珠說,“美麗的城市天際線,無與倫比!”小提琴家克維亞特科夫斯卡希望,在自己或家人生日那天,能登上最高的上海中心。彭澤勒也在夜游之列,未來希望來一次深度游,“我很想邀請孩子和孫輩,一起來上海看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